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氯烃(Chlorofluorocarbon, CFC)化学示踪是海洋水团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大洋环流实验海洋计划中被列为常规测定项目。本研究以CFC作为示踪物对北冰洋、白令海以及南海南部海域的水团年龄及水体运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对北冰洋、白令海及南海南部表层海水中CFC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北冰洋海区表层水中的CFC皆处于不饱和状态,CFC-11的饱和度在66.1%~97.83%之间,CCl4的饱和度在65.40%~92.93%,CFC-113的饱和度在61.68~97.98%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海冰长期覆盖及低CFC的径流输入或太平洋水入侵导致的。白令海及南海南部海区的表层水的CFC则皆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2.加拿大海盆层化结构明显,根据CFC垂直断面图可明显地分为表层、次表层、中层及深层水团,采用pCFC-11定年法对各水团年龄估算的结果为次表层水团的年龄约为19a,中层水团的年龄约为27a,深层水团的年龄约为38a。采用pCCl4对次表层水团年龄估算的结果要比pCFC-11得到的结果稍大一些。另外,在加拿大海盆2000m深度,仍存在相当浓度的CFC,表明加拿大海盆深层水与周围水体存在交换与更新。3.楚科奇海表层及20m深水的CFC、营养盐、DO数据分析表明Chinare2003在研究海区考察期间,20m以浅水体主要被阿拉斯加沿岸水及海冰融化水所占据。楚科奇海R断面的CFC、温盐等分布特征表明确有一支太平洋水经中央水道流入北冰洋,这一研究结果与Weingartiner等人及Woodgate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白令海峡入口处BS06A、BS07A及BS09A三个站位的CFC及温盐数据分析表明,BS09A站位所在的水团为阿拉斯加沿岸水,而BS06A,BS07A站位附近海域很可能就是阿拉斯加沿岸水与白令陆坡水或阿纳德尔水三个水团之间交汇的地点。4.楚科奇海台北部的P2断面在300~800m深度存在CFC极大值,表明在楚科奇海台北部至少存在北极边界流的一个分支。楚科奇海台南部的M07站位CFC的垂直分布显示,150~200m间CFC浓度差异较小,表明位于该深度范围内的大西洋水和太平洋水存在相互混合,由于太平洋水密度较小,不可能向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