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对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进一步分析不同剂量的单个核细胞和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9例于就诊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15)及骨髓单个核细胞组(n=34),对照组仅给予内科治疗,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骨髓单个核细胞(剂量1-10×108)于小腿肌间注射[1]。分别在第0、12w、24w时评估各组治疗效果(包括静息痛评分、麻木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间歇跛行距离、下肢皮温、经皮氧分压TcPO2、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ABI)及安全性。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不同的病变部位将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又分为膝上动脉受累组(n=14)及膝下动脉受累组(n=20)[2],根据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数目的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5×108,n=11)与大剂量组(≥5×108,n=23),分别比较第0、24w时各组的有效性性指标。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患者较治疗前症状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P>0.05)。12w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各个主观指标评分(静息痛,麻木,肢体冷感评分)均较前逐渐下降(P<0.05),间歇性跛行的距离较前增加(P<0.05),患者下肢皮温、经皮氧分压、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在24w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性指标均较对照组好转(P<0.05),与同组12w时的各项观察性指标相比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在24w时较治疗之前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研究人群中未出现死亡、恶性肿瘤以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例的发生。在24w时,膝上动脉受累组及膝下动脉受累组的主观性指标(静息痛,麻木,肢体冷感评分)与客观性指标(间歇跛行距离、下肢皮温、TcPO2、A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膝下动脉受累组间歇跛性行距离明显优于膝上动脉受累组(P<0.05),余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患者的主观性指标评分及客观性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同时在24w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使用(1-10×108)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不同的病变部位可能影响其疗效,膝下动脉受累患者其治疗效果较膝上动脉受累的患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