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分层型湖库底层水体季节性厌氧及其诱发沉积物铁、锰释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健康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的水体混合可以有效地补充水体溶解氧并对铁锰污染进行原位控制。本文以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水质在线分析仪、微电极和薄膜扩散技术等水质原位监测技术,通过对自然状态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过程水体不同混合状态下的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溶解氧和铁锰浓度及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原位监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分层型湖库底层水体季节性厌氧及其诱发沉积物铁、锰释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健康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的水体混合可以有效地补充水体溶解氧并对铁锰污染进行原位控制。本文以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水质在线分析仪、微电极和薄膜扩散技术等水质原位监测技术,通过对自然状态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过程水体不同混合状态下的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溶解氧和铁锰浓度及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原位监测,同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重点研究了①金盆水库分层过程等温层水体及沉积物耗氧特性研究;②水体不同混合状态
其他文献
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一类在不同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中普遍检出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在水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包括溶解在水中、吸附在底泥沉积物中两部分。由于其特有的亲脂性、生物累积性及内分泌干扰性,NP在水环境中的大量累积及长久存在势必会对暴露于其中的生物体及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深入分析水环境中生物对NP的毒性响应并有效地强化NP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藻类在水体中广泛
工件表面的形貌特征与其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合理的形貌特征可以使得表面具备更加优异的摩擦磨损特性,表面的形貌特征与摩擦磨损特性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但目前两者之间关联性尚不清晰。表面粗糙度参数是表面形貌特征最直观、最有效的反映,可以实现表面质量的量化表征。因此,本文以具有扇贝状凹坑结构特征的球头铣削表面为研究对象,依据球头铣刀特殊的刃线结构和刀工接触方式,通过改变加工参数、刀具与工件的初始相位差以及刀具振
四氢呋喃(THF)作为“万能溶剂”被广泛应用,对环境造成了持久性污染,而微生物降解是减轻THF污染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论文首先从活性污泥中富集驯化得到能够稳定高效降解THF的混合菌群H-1,并从中分离得到一株硫胺素缺陷型THF降解菌株Rhodococcus ruber ZM07,而后人工构建合成菌群,为微生物降解THF的实际应用提供种质资源。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是营养缺陷型的,本论文基于“黑色皇后
高寒沼泽湿地因其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因此长期积累数量巨大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为干扰,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速度加快,逐渐向高寒草甸演替,且有机碳减少。高寒沼泽湿地退化意味着土壤有机碳逐步消失,以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碳,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上升。土壤有机碳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评价湿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残留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传统的检测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局限性。太赫兹波谱技术,尤其是太赫兹时域波谱技术,具有安全、快速且能反映分子低频振动信息等特点,在分子检测方面展现出了诱人的应用价值。然而,自由空间的太赫兹波与样品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且会受到水等极性液体的强吸收,使太赫兹波谱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受检测灵敏度和待测样品类型的限制。以超材料为代表的太赫兹伪表面等离激元器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鲜叶制成的饮料甘爽鲜醇,具有抗氧化等多种功能,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然而,由于国内茶叶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生产与消费脱节,茶叶产能相对过剩现象出现。与此同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现代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重金属镉是我国土壤污染中最严重的无机污染物。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面临修复效率偏低的问题。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重金属的生物利用率,进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而茶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6。水稻种植过程中,重金属污染会严重毒害水稻组织,激发逆境生理响应抵御重金属胁迫伤害,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造成水稻产量品质下降。重金属从生态环境向水稻根-茎-叶-籽粒组织进行传递积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快速检测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叶片逆境生理信息和重金属积累规律,既有利于及时有效监测水稻生长逆境胁迫效应和重金属污染,又便于水稻绿色生产的精
为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全球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作为缔约方之一,近十几年来开展了许多针对POPs的监测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较发达地区,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基础数据较为匮乏。PBDEs和PCBs是两类较典型的POPs,其相关产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