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弱还原气氛下合成CaLa-磷灰石硅酸盐:Eu(2+,3+)荧光体。对铕4d能级的XPS谱拟合,确认荧光体中两种价态铕的比例,Eu3+与Eu2+的比例是2:1。室温下激发Eu3+的电荷迁移带(CTS)或Eu2+,除了常见的Eu3+的5D0-7FJ的发射线之外,在发射光谱中还出现了Eu3+的5D1-7FJ跃迁非常强的发射线以及来自5D72-FJ的弱发射线。对荧光体的激发与发射光谱进行了指认,利用选择激发确认了产生5D1强发射的Eu3+位于4f格位,根据Eu2+的半径推断Eu2+在荧光体同样位于4f格位。激发到CTS、Eu2+、5D2测试5D50,D1和5D2能级发射线的衰减曲线,所有的衰减均呈双指数形式,即衰减过程分两步进行。由衰减曲线计算得到了有关发射能级的寿命。5D1能级发射具有超长的寿命,甚至超过5D0能级。对各发射能级寿命进一步分析表明,从CTS向5D1传递能量需要借助于Eu2+,能量从5D1向5D50能量传输受到了阻碍,导致D1能级的辐射跃迁概率增大,产生强发射。监控不同波长得到的激发光谱中出现了三种来自氧空位的吸收锐线峰,这些峰随着监控波长向低能方向移动并始终处于Eu2+的激发能之下,据此推断氧空位俘获来自Eu2+的激发能然后再将其传输到Eu3+的5D1发射能级,导致衰减曲线呈现双指数形式,造成了5D1发射超长的寿命和超强的强度。通过选择激发荧光光谱研究,确认荧光体中存在三种发光中心。利用Eu3+的f-f跃迁特征指认了三种发光中心的格位。不同浓度的铕掺杂到CaLa-磷灰石硅酸盐基质中,随着铕浓度增加5D1三个强峰之间相对强度有明显变化,激发Eu2+,622.5nm的平均寿命在铕浓度0.8mol之前超长,远远超过激发电荷迁移带时的寿命。用共沉淀法合成CaLa-磷灰石硅酸盐:Eu(2+,3+)系列试样与高温固相法进行对比。高温固相法制备的荧光粉发光性能比共沉淀法要好很多。用等量的P和B部分置换基质酸根中的Si元素制得系列试样,随着B、P置换量的增加a、c,V都随之减小,a的减小幅度大一些。随着B、P置换量的增加,CTS以及Eu2+的峰位都发生红移。B、P置换量越大对于622.5nm的发射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