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菜薹属白菜类蔬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的一个变种,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因其营养丰富,脆嫩爽口,别具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根据其商品成熟期外观可分为有蜡粉红菜薹和无蜡粉红菜薹两种类型。有蜡粉红菜薹生长旺盛,产量高,抗逆性强,而无蜡粉红菜薹产量相对较低,但因其表面无蜡粉,光亮,因而商品性较好。基于有蜡粉红菜薹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点,因此,关于蜡质形成的分子机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热点。本研究以红菜薹为试验材料,利用亲本无蜡粉红菜薹3号(P1)和有蜡粉红菜薹D×W(P2)构建了六世代群体(P1, P2, F1, F2, BC1P1, BC1P2),对红菜薹表皮蜡质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遗传分析及蜡质基因初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显示,无蜡粉红菜薹3号薹表皮几乎没有蜡质晶体覆盖,蜡质分布极其稀疏呈颗粒状晶体;有蜡粉红菜薹D×W薹表皮布满了蜡质晶体,蜡质晶体分布密集主要呈片状并组成不规则的三维结构。2.经田间植株蜡粉性状调查,红菜薹的有无蜡粉亲本正反杂交获得的F1均表现为有蜡粉,正反交F1分别白交得到的F2群体均出现明显的有无蜡粉性状分离,并且经过χ2检验均符合3:1分离比例,正反交F1与无蜡粉亲本P1分别回交得到的BC1P1群体均出现有无蜡粉性状分离,且分离比经过χ2检验均符合1:1,正反交F1与有蜡粉亲本P2分别回交获得的BC1P2群体均表现为有蜡粉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红菜薹蜡粉性状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3.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以BC1P1分离群体为定位群体,筛选到两个与蜡质基因连锁的标记BnEMS0353和CB10081,遗传距离分别为5.5cM和34.8cM,且这两个标记位于目的基因两侧。经过BLAST比对,将红菜薹蜡质基因位点初步定位于白菜染色体A01连锁群上。4.利用新开发的SSR标记对蜡质基因进一步定位,经过筛选得到6个与红菜薹蜡质基因连锁的标记,其中,共显性标记UGBnM1048和UGBnM1336距离红菜薹蜡质基因最近,遗传距离分别为2.8cM和1.8cM,经过Blast比对,将红菜薹蜡质基因初步定位于白菜染色体A01的BrScaffold000011上,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5.利用已发表的大白菜蜡质候选基因Bra013809的三个SSR特异引物,在本试验建立的有无蜡粉基因池中没有出现多态性条带,初步推测红菜薹蜡质基因与大白菜蜡质候选基因Bra013809不是同一个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