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木偶戏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而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扬州杖头木偶在中国木偶界中独树一帜。2006年,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扬州杖头木偶戏开创了“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不是真人、胜似真人”的艺术效果,是中国最为宝贵的戏剧文化遗产。目前,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以精湛雕刻技艺著称的民间艺人——薛沪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薛沪生以活灵活现的木偶手部造型和长期以来对偶手制作技艺的坚守诉说着对传承扬州杖头木偶文化的责任与担当。纪录片《手上功夫》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紧扣“手艺”二字把镜头对准普通匠人薛沪生的手艺生活,从主体人物对偶手雕刻技艺的阐释和解读出发,进行影像化的纪实创作。文章主要围绕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展开叙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对薛沪生个体性现象的分析上升到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变革的层面,文章主体内容包含五章。第一章是引言,分别从纪录片《手上功夫》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创作思路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第二章是对作品内容的阐述,包括作品文本的解读、人物分析、拍摄方案以及叙事策略的体现,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从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方面对纪录片《手上功夫》进行详细分析,拍摄阶段主要通过影片拍摄方式、画面造型呈现、特殊表现方式、人物采访来表述作品的创作与完成过程,第四章主要从剪辑稿本的确立、剪辑技巧、数字调色与包装、声音的选择对纪录片后期制作加以论述,第五章则是纪录片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对制作过程中得与失的梳理,以期为同类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纪录片《手上功夫》向观众展现了普通匠人薛沪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倾注一生执着追求的工匠精神,意在向受众传递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民间手艺人的关注,以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