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团体是儿童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群体对象,是儿童在社会化的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他们的发展中对于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为横断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讨论同伴接纳与拒绝和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方面,纵向研究比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和数据处理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采用横断研究与纵向追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同伴团体在学校适应上的变化以及同伴团体在社会行为、学业成就和社会能力上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关于同伴团体的理论知识,也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实证分析的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五年数据的追踪研究,探讨小学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关于同伴团体的大小划分、同伴团体的人数变化、同伴团体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以及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影响。我们主要同伴团体是在儿童学习和活动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同伴团体,一般由三人以上组成。在研究中,在已经形成的同伴团体这些人中,以性别的不同,划分了男生团体、女生团体和男女混合团体;以团体地位的不同,划分了核心团体、次级团体和边缘团体。在不同划分的标准下,以社会行为、学业成就和社会能力的表现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最后还比较了团体内成员与非团体内成员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性。获取这些资料的途径是通过问卷调查,包含班级戏剧、学业成就评定和教师评定三种类型的问卷。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大部分同伴团体都由同性别组成,混合团体占了一小部分。大多数团体都处于核心团体中,次级团体数和边缘团体数比较少,女生团体相对于男生团体在地位上占有优势。2.同伴团体在50%的稳定性程度最高,一半以上的人数都还能在团体中。团体标准划分越严格,稳定性就越差。3.儿童社会行为、学业成就和社会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同伴团体的选择有关系,一般同伴团体地位高的团体相对于亲社会行为、学业成就和社会能力就高。4.儿童的社会行为对学校适应有显著影响,在学业成就和社会能力上影响不显著。5团体内成员与非团体内成员在社会行为与社会能力上差异性显著,在学业成就上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