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幻想文学是世界幻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世界”是英国学者型作家J.R.R.托尔金最初在圣安德鲁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理念。他认为人们日常接触到的都是“第一世界”,即充满了束缚和限制的凡间尘世;而不满足于“第一世界”的人们可以通过幻想去构造一个“第二世界”。从此“第二世界”成为研究幻想文学,尤其是儿童幻想小说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和切入点。在中西方学界,研究者大多致力于研究某一作家的单部或系列作品所构建的“第二世界”,比如托尔金的代表作《指环王》系列亦或是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小说系列。鲜有学者运用托尔金的相关理论对儿童幻想文学中的多部经典作品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尝试对七部经典作品进行综合考察,它们分别是《彼得?潘》、《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柳林风声》、《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特的网》,旨在揭示英美儿童幻想小说经典的第二世界的构建特征。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概述部分,分别介绍了儿童幻想文学、托尔金的幻想文学观以及相关研究状况。第二章探讨了“第二世界”的划分,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遥远的“第二世界”,彼得·潘的虚无岛和多萝西的奥兹国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类是具有模糊分界线的“第二世界”,爱丽丝的地下世界和镜中世界,以及四个小动物主人公的杨柳河畔可归于这一范畴;第三类是包含于现实中的“第二世界”,代表性场景为小猪威尔伯的温情农场和精灵鼠小弟的纽约家庭。第三章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和分析了“第二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在时间维度中,时间设置和事件发展顺序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原则。而在空间维度的分析中,空间被细分为写实空间、虚拟空间以及交换空间,由此可以揭示“第二世界”具有和“第一世界”相似的写实空间,同时具有颠覆的虚拟空间、以及交换空间所呈现的乌托邦特征。第四章集中探究儿童幻想小说中“第二世界”的审美心理功能,这主要由四大功能构成:“幻想功能”保证了创造“第二世界”的想象力;“恢复功能”成为避风的港湾;“逃避功能”能够帮助读者挣脱现实的束缚和压抑;而“慰藉功能”则是获取能量的源泉。最后一章是全文的结语。在“第二世界”的划分和归类中,可以发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微妙异同证实了创造“第二世界”的客观性;而内在一致性却体现了作者创造和读者接受“第二世界”的主观因素;四大审美心理功能则阐释了“第二世界”的存在合理性。最后是对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