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霾防治对策研究——基于跨域治理的视角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sou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全国各地日益增多的雾霾天气给公众健康、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因素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大气的流动和开放的特性使得雾霾由局部空气污染向区域性污染扩散,传统的“一刀切”环境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雾霾形势,这使得采取跨域防治新措施变得极为迫切。在区域政治、经济趋于融合大背景下,我国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代表的辐射型的城市格局。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近况,虽然各地政府对待地区间合作治理的意愿比较积极,并愿意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跨域环境治理这一难题,但是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处理环境污染这类存在公共属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局限性。需要将跨域环境治理从理论框架中衍生出来,探索在落实过程中具体的措施方案和协作方式,从决策层、协调层到执行层进行充分的剖析和设计。  通过大量查阅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跨域环境治理、政府间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学术资料、政府环境公报和统计年鉴等实证素材以及紧跟政策动向的舆论报道,以跨域治理为视角,全面分析我国雾霾频发的原因、治理现状和困境,系统梳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脉络。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特点,提炼现行跨域治理措施下雾霾防治的经验和教训,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关于雾霾防治的成功案例,从而构建具有可行性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跨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机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  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前提的由各地方政府分头制定的雾霾防治方案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的解决各辖区内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但仍然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协作机制设计。首先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是一个环保课题,还是一个包括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系统工程,应实现国家层面的空气污染治理战略,营造跨域雾霾治理的大环境。同时设立常态化跨域雾霾治理相关机构,虽然大气污染跨域治理机构的组织构成还处于动态调整中,既可能是长期正式的也可能是临时非正式的,即可能是由政府强制设立的也可能是社会力量自发组织的,但其结构形式多半具有种类多样和专业性高的趋势。再者需要健全各项跨域治理保障机制,保障雾霾防治过程中的各方利益。政府应该在行政区域属地管理的层级上,由受到大气污染影响的地区联合制定跨地域应急预案,重点强化各地方政府间的协同配合,在组织机构设立、预警发布、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具有联动效应的跨区域防治体系。最后构建多元主体跨域参与雾霾治理的互动格局,在治理模式的选择时必然需要考虑到治污成本、管理成本、长期发展成本等因素,因此在政府与其他各治理主体之间寻求平衡是调动多方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的关键。雾霾这种跨域环境污染是某个单一区域、单一地方政府无法独自面对和处理的,雾霾的防治是一场攻坚战,空气质量的提升需要借助常态化的有效机制,经历缓慢且复杂的过程,雾霾问题才能得到最终的妥善解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