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描述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生趋势、损失及负担、寻求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和措施,为武警部队伤害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1、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根据武警执勤任务和执勤特点分层,然后随机抽取官兵共计3367人。2、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从武警某总队各支队获得病例和对照。调查对象是各支队兵龄满一年的基层武警官兵。要求调查对象回顾过去一年的伤害史(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病例确定参照目前国内人群伤害的统一标准:伤害发生后具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可作为病例(1)曾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由战友、家人对你的伤害作紧急处置或看护,(3)因伤请假、休息半天以上。共获得伤害病例1051人,对照为同期未受到伤害的武警官兵共计2316人。3、资料分析方法: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用SPSS软件中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的crosstabs过程进行四格表和行×列表的Pearson x~2检验,对两组或多组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选用逐步筛选变量法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选入变量的水平为0.10,排除变量的水平为0.05。主要结果:1、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率为31.2%,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3.9%,非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12.4%。2、武警官兵伤害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受伤比例较高的月份是4月,其次是9月,12月份最低。训练伤的高发月份为4月、5月、9月;非训练伤高发月份为5月、7月~9月;武警官兵伤害类型中训练伤占65.9%,其次为跌落伤、钝/锐器伤,电击伤、中毒所占的比例较小。发生在下肢的伤害较高,其次为上肢,发生于头面部的最少。属于轻伤的占绝大部分,重度及致残各有几例。3、武警官兵伤害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影响官兵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本次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与从事工作、性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生活习惯、自觉健康状况有较大关系;非军事训练伤与从事工作、来自城乡、性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自觉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研究结论:1、武警官兵伤害的发生在时间、地点、人群的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4月、5月、9月;非训练伤高发月份为5月、7月~9月;军事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内,非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营区外;第一年兵、文化程度低、来自城市官兵更容易发生军事训练伤;来自农村、外出机会多、接触社会机会多的官兵更容易发生非军事训练伤。2、本次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性质、慢性病史、饮食、睡眠情况、与战友冲突、带病工作、工作中感到疲劳、冒险进入危险地区、A型性格、自我健康评价;非军事训练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性质、慢性病史、外伤史、饮食、睡眠情况、与战友冲突。3、武警部队应将伤害预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伤害预防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军队伤害监测体系,开展军人伤害的疾病负担研究,加强军人伤害的趋势研究,及时总结伤害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意义通过对武警官兵伤害流行病学的调查,了解武警官兵伤害发生的现况,掌握武警官兵伤害的本地资料,对军事训练伤和非军事训练伤的原因进行研究,对非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有利于掌握武警官兵伤害的规律性,为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