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斑点追踪技术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右心功能改变的可行性2、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1年10月-2012年3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检查二维心超未见异常、能坚持每日低流量吸氧(2L/min)10小时达一年以上、肺功能I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为病例组(COPD组)。另选无心脏病史、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无临床症状史,且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NC组)。1、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对照组和病例组氧疗前1天、氧疗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1),室间隔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m)以及右心室纵向缩短率(Tm%),右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期纵向应变(Sbasfw)及应变率(SRbasfw)、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应变(Smidfw)及应变率(SRmidfw)、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应变(Sapifw)及应变率(SRapifw)。2、进行肺功能检查,测得对照组和病例组氧疗前1天、氧疗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后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1、COPD组氧疗前1天T1、T2、Tm、Tm%与NC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COPD组氧疗前1天Sbasfw、Smidfw、Sapifw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氧疗前1天SRbasfw、SRmidfw、SRapifw比NC组显著性减少(P<0.05)。T1、T2、Tm、Tm%与RVEF均呈正相关(p<0.01),r分别为0.777、0.613、0.831、0.849。Sbasfw、Smidfw、Sapifw、SRbasfw、SRmidfw、SRapifw均与RVEF呈负相关(p<0.01),r分别为-0.562、-0.557、-0.54、-0.529、-0.506、-0.443。2、Sbasfw、SRbasfw、Smidfw、SRmidfw氧疗后三个月比氧疗前1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氧疗持续时间的延长,应变及应变率升高更加显著(P<0.01);Tm%氧疗后三个月即有升高,且与氧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氧疗持续时间的延长继续升高(P<0.01);T1、T2、Tm在氧疗后六个月出现升高,与氧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随氧疗持续升高。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氧疗后一年比氧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就出现右心收缩功能减退。2、长期氧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右心收缩功能,且对右心功能的改善早于肺功能。3、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敏感、准确地反映氧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