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模型,研制科学、客观、符合我国护理教育特点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工具;(2)调查分析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为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Watson的人性关怀理论及其中的十大关怀因素作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德尔斐专家咨询法、专题座谈、问卷调查法等。首先通过查阅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明确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概念,建立其理论模型,参考国外护理关怀量表,结合与15名护士长及13名护生的座谈结果,收集有关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测评条目,形成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初稿。然后通过对福建省7所护理院校730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医学护理教育、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进行条目筛选,确定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际模型,正式形成“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量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最后对730名护生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类别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能力现状对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提出建议。结果:(1)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构成框架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结构体系,由“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等八个维度组成。(2)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括45个条目,分属上述8个维度。量表的同质信度以Chronbach’sα系数评估,总量表为0.904,各维度为0.639~0.842;分半信度为0.925;重测信度为0.824。量表的内容效度以CVR评估,根据专家意见计算所得CVR为0.960。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量表各维度之间及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因素分析两个指标验证。结果表明量表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量表总体间有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1为标准提取出8个共同因素,累积贡献率为48.391%,8个因素所有条目的负荷量都在0.35以上,通过因素分析确定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实际模型基本符合最初理论构想。(3)福建省7所护理院校本科及大专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呈正态分布,不同性别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护生和来自农村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护生和非独生子女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教育层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总体上没有差异(P>0.05),但本科生在“科学解决问题”和“促进情感交流”两个维度得分略高于专科护生(P<0.05),班干部护生与非班干部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概念,实际验证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理论模型,明确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内涵,从而丰富了现代护理模式和教育评价的理论体系。(2)本研究制定的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符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目标要求,对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测量工具。(3)不同性别、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的护生在人文关怀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我国未来高等护理教育应重视对各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强护生专业价值观教育、通识教育、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并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