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蝗总科(Acridoidea)弓科6属10种云南特有短翅蝗虫的染色体数目、类型、组式、C带核型、性染色体位次、异染色质含量及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比较不同种类的染色体性状,探讨其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路线,以充实蝗总科昆虫细胞学方面的基础资料。此外,本文记述并报道斑腿蝗科(Catantopidae)二新种,即犁须卵翅蝗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和抱须卵翅蝗Caryanda amplexicerca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林学院。
2005年8月-2006年9月,在云南昆明、呈贡、东川、德宏瑞丽、保山龙陵、红河个旧、临沧永德、丽江玉龙等地进行标本采集。染色体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C带处理采用BSG法。
研究结果表明,短翅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2n(♂)=23,有6个种:瑞丽卵翅蝗Caryanda ruiliensis Ou et Niu、犁须卵翅蝗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抱须卵翅蝗Caryanda amplexicerca sp.nov.、小黑山龙川蝗.Longchuanacrisxiaoheishanensis Niu et Ou、瑞丽龙川蝗Longchuanacris ruiliensis Nhi et Ou和云南拟裸蝗Conophymacris yunnanensis Cheng:第二类2n(♂)=21,有1种,即云南云秃蝗Yunnanacrid yunnaneus(Ramme);第三类2n(♂)=19,仅见于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Uarov.;第四类2n(♂)=17,包括德钦雏蝗Chorthippus deqenensis Liu和林草雏蝗Chorthippus nemus Liu。
不同种类的染色体组式表现不一。瑞丽卵翅蝗、犁须卵翅蝗、抱须卵翅蝗的染色体组式分别是4L+5M+2S+X、3L+4M+4S+X、4L+4M+3S+X;小黑山龙川蝗和瑞丽龙川蝗的染色体组式分别为4L+4M+3S+X和3L+5M+3S+X;雏蝗属德钦雏蝗和林草雏蝗的染色体组式相同,均为3L+3M+2S+X。研究对照种长翅型僧帽佛蝗Phlaeobainfumata Br.-W染色体组式为2L+6M+3S+X,2n(♂)=23。
C带核型分析表明,短翅蝗虫染色体类型及其带纹多样,除着丝粒带之外,还有端带和居间带。C带带纹数在不同种间亦有不同,其中以云南云秃蝗带纹数最多,C带为2n(♂)40条,最少的是林草雏蝗,为17条。
从科级阶元染色体性状比较结果来看,斑腿蝗科与剑角蝗科(Acrididae)在染色体数目、类型、组式方面相近,表明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如果基于染色体数目并结合C带带纹来看,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的关系近于与斑腿蝗科和剑角蝗科的关系。
同种不同种群的染色体差异主要表现在C带带型和异染色质含量方面。文章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对云南云秃蝗、云南拟裸蝗和云南蝗三个种的不同种群进行了细致比较,结果表明,云南云秃蝗三种群无论从外部形态还是染色体水平来看都差别甚大,可否视为三个不同的种值得进一步研究。云南拟裸蝗两种群虽在染色体组式、性染色体位次、C带带纹数、异染色质含量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但主要的形态识别特征几乎无差别,仍作为种级阶元看待为宜。云南蝗两个种群在C带带型和异染色质含量方面有明显不同,而且在外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建议可将其视为两个不同的地理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