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挥发油类成分,在芸香科、伞形科、姜科、唇形科、菊科的根茎叶类药材及大多数的花类药材中广泛存在,具有抗菌、消炎、促进其它药物吸收等功效。为了发挥中药制剂的整体作用,挥发油类成分一定要保留,一般采用另提挥发油后直接加入到制剂中的方法,然而,经这样处理后挥发性成分常会有不稳定或流失等现象,且容易使制剂产生变色、斑点、松片、裂片和霉变等,既破坏了制剂的外观质量,又降低了制剂的疗效。挥发性成分在中药制剂中的稳定保存成了制约中成药生产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挥发性成分在制剂中的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本课题研究为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采用β-环糊精包合、淀粉微囊化技术将薄荷油微粉化,研究了薄荷油微粉的理化性质,为挥发油固态化外观形态和内在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借鉴,为解决挥发性成分在中药制剂中的保存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首先以β-环糊精和变性淀粉作为辅材,分别探讨超声、研磨等方法的制备薄荷油微粉的工艺,研究了微粉化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运用正交设计实验(或单因素考察),优化制备工艺,经验证性试验也证明了所得优化工艺稳定、可靠。建立薄荷油微粉中薄荷脑含量和总挥发油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GC法,以环己酮为内标物,测定薄荷油微粉中薄荷脑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响应灵敏,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进样量范围在0.2624~2.262μg之间;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法测定微粉中薄荷油总量,方法准确(RSD为0.18%)。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作为样品质量检测和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薄荷油微粉的理化性质研究方面,采用显微图像鉴定、TLC、DSC和UV等先进的方法对挥发油微粉进行物态鉴别,结果表明经过包合、微囊化,薄荷油的化学成分没有变化,包合后油与辅料形成新的物态,包合微粉确已形成,包合微粉的外观形态良好,大小相对均匀。从粉体学性质,稳定性,溶出度等方面对薄荷油微粉进行考察与评价。粉体学性质考察表明:薄荷油微囊同体化后,其流动性、堆密度等粉体学性质都较好,具有较好的药剂学性质,便于加工制剂;包合微粉的溶化性实验结果表明包合微粉的溶化性主要由辅料的溶化性决定的,包合辅料能增加薄荷油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薄荷油的稳定性,减少挥发。薄荷油微粉的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