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j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铁事业蓬勃发展,快速、便捷的动车组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动车组结构功能复杂、运行环境多样,如何在高速度、高载荷的条件下,保证动车组安全稳定的运行,其可靠性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整车层级的可靠性研究对于铁路运输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由此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国外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动车组运用安全管理现状,定义了动车组故障分类级别并明确了故障率指标统计计算方法。针对动车组通用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建立了动车组整车和关键系统可靠性模型,给出了对应模型下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归纳总结可应用于动车组的四种可靠性分配方法,提炼出了并联系统下相对故障率比分配法的公式,对三种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工程算例说明。对主要平台动车组故障规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消除支配型故障和明显早期故障等非正常因素影响外,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近似服从指数分布;文中同时给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动车组故障率预计和验证方法,结合统计数据,针对整车和系统给出了不同的故障率等级建议表和验证表,提出了相应的动车组可靠性验证方案。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等级故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动车组的安全性和正点率有着基本保障,但B类和C类故障率相对突出;针对同一车型不同功能系统故障分析发现牵引、制动、转向架等结构复杂系统故障率占比相对较高,相关系统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最后进行了基于FMEA的动车组可靠性优化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对占比较高的故障产品或故障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动车组故障率,提升动车组可靠性。
其他文献
采用自制的LⅢ吸收边分析装置,建立了测量20~200 g/L铀浓度的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测量中铀的LⅢ吸收边左拟合区间为1659~1856道,右拟合区间为2063~2280道,铀的LⅢ吸收边为1995
本文针对常被忽略的中子导管末端束流角发散现象,基于全反射光学几何原理推导了准确描述中子束角发散分布规律的理论公式,揭示了角发散分布不连续特性的本质是源于导管系统中
为探观反应挤出过程的原位聚合相容过程,设计了PS/PS-g—PA6/PA6聚合物体系,对相容剂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以实现反应过程的可控.在催化剂己内酰胺钠(NaCL)存在的条件下,3-异丙烯基-α,α-
<正> 强度和韧性的提高是实现通用塑料高性能化的关键问题。1984年提出的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方法,其目的是寻找一种同时提高聚合物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新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刚
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乡村和镇90岁以上人口、百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占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城市,从而引发了相关学科关于乡村人口长寿原因的讨论。
为了提高企业资源规划(ERP)实施的成功率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制造企业资源规划实施能力的评测方法.通过解耦分析建立了ERP分步实施模型,依据平衡记分法构建了ERP实施能力评测指标体
针对人脸识别中的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核有监督保局投影人脸识别算法,即KSLPP.该算法通过非线性映射将人脸样本投影到高维空间,通过可调因子有效地结合人脸局部流形的结构信息和样本的类别信息,提取人脸的非线性特征.采用最小近邻分类器估算识别率.采用AT&T人脸库以及Yale人脸库,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Eigenface、Fisherface以及Laplacianface等方法相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发展,住宅也开始朝着产品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生产方式与汽车、手机等工业产品越来越相似,而可移动建筑理念和产品的出现也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