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立足于汉语实际对形式语言学普遍框架的一次探讨,探讨的重点是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分类及其在词汇体貌构成中的作用。基于体貌包括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其中词汇对体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及动词和其他成分的互动这一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动词分类和事件结构的分析探讨汉语体貌的构成。本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为Rothstein在其2004年著作Structuring Events:AStudy in the Semantics of Lexical Aspect中对动词的分类和事件结构的描写。Rothstein沿用了Vendler把动词分为静态动词、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的方法,采用两条标准来对动词进行分类,一是时间特征与进行体兼容,一是能自然组成有界动词短语。通过对四类动词的分类讨论,我们发现汉语各类动词既有和对应英语动词的相同之处,各自也呈现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内部时间特点及动词与其他成分搭配的兼容性和意义诠释上。汉语静态动词可以分为两类,动词性静态动词和形容词性静态动词。部分形容词性静态动词和完成体LE共现时表示的是从无到有的变化及变化后的状态,如灯亮了,天气暖和了。汉语达成动词不能用于进行体,但可以与“正在”连用表示慢镜头特写的效果,如“吹鼓手们正在结束他们的工作”。我们在Rothstein理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基于内部时间结构对于汉语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进行定义,活动动词由相同的子事件重复组成,而完成动词由一系列不同的子事件组成,限制条件是这一系列子事件形成一个增量过程指向整个事件的完成。但是及物性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的区别在入谓以后的事件结构中并不容易区分,因为谓语事件结构的有界和无界还会受到论元和其他修饰成分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测试以上对汉语动词分类的可行性及意义,本文还对《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基础)》中的318个动词进行了分类,数据表明其中活动动词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发现与郭锐(1993)相同。另一方面,我们基于以上的动词分类对汉语的词汇体貌进行了分类讨论,并对组合所导致的体貌类别转化进行了形式化的事件结构描写,发现上述的动词分类能够对汉语词汇体貌的构成做出较好的解释。尤其是最后利用Rothstein的完成情态模式对汉语动结式合成词进行了分析,对动结式合成词只能表示结果不能表示过程的特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分析着重于动词,尽量避免因动词类别和体貌类别的混淆而带来的不一致。在此分类基础上对汉语事件结构的探讨对于汉语的体貌及其形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