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三个问题线索“为何非要艺术不可?”、“何谓非要不可的艺术?”、“非要不可的艺术能如何?”出发,探究在海德格尔哲学下当今时代(技术时代)的艺术存在论。今天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根本上奠基和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社会模态,以及整个认知体系。同时也带来不可回避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而集置乃是最大的危险,人在其中被集置所统治。但人又不可能放弃现代科技回归原始状态,因而人类越是试图去控制技术,结果却越被技术所控制。这是对技术之本质的长期误解所导致的,技术并非手段和工具而是一种解蔽,而集置亦是一种促逼着的解蔽之命运,因而技术的问题乃是真理的问题。可见这绝非人力所为,而是来自于更高的“允诺者”的“命运之遣送”。因而在此种“命运之遣送”中,“集置之命运”乃具有最高的危险性。但另一方面,任何解蔽之命运终需人的参与,人归属于允诺者,并守护着它。因而在集置的危险处反而洞察出救渡的可能,但技术自身却依然无法提供救渡之道。只有那比技术更原初地被允诺的解蔽才能带领我们踏入救渡,那就是艺术。技术只是单一的解蔽,是真理的扩建方式。而艺术是多重解蔽,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因而“非要艺术不可”。 这也导致对艺术重新定义“何谓非要不可的艺术”。艺术作品首先似乎是一个物,但“物”长久以来却又是哲学的难题。如果高度概括了整个西方哲学,属性的载体、感觉杂多的统一体、有形式的质料是关于物的最主要的三种解释。但此三种解释皆不适合,因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物”实际上乃是器具的衍生。而器具的“器具存在”来自于“有用性”,“有用性”又得依靠于“可靠性”。而“可靠性”隐藏在器具被使用的遗忘之中,因为器具的“可靠性”乃是依附于作为“因缘联系”的世界脉络。然而这一“可靠性”所依附的世界脉络,通常是隐而不显的,它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才能被带入“无蔽状态”(真理)而显露出来。所以“物”反过来只有依靠艺术作品才能被“切近”。其实这里所暗含的乃是对整个美学的批判,因为美学绕来绕去都只是用“物”的“物性”方式去看待艺术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样是难以理解艺术的。相反,只有依靠艺术作品中所开启的“无蔽之真理”(存在)才能照亮我们所处的世界脉络,之后才能理解何为“器具”、何谓“物”。因而艺术甚至被拉伸到了真理的地位,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理念”之真理的“感性显现”,最终是要被“扬弃”的。因而,海德格尔认为作品的作品存在(本质)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而只要存在(无蔽)之真理发生了,也必然要实现为存在者之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中真理的发生就是从澄明与遮蔽的原始争执(存在之真理)向世界与大地之争(存在者之真理)的实现过程。所以,伟大艺术品的本质不是符合论的抽象普遍概念的感性显现,也不是不是主体主义的纯粹直观的感性形式,而是让无蔽之真理自行显现的道路与过程。 “非要不可的艺术能如何”,这是对艺术的进一步追问。在海德格尔的文献中可以归纳出艺术的两个方向:“艺术对美学的克服”与“艺术为历史奠基”。首先,艺术包含创造与保存,创作是生产,保存是现实化。创作把真理从自然的涌动中带入作品,保存把真理发生出来从而能够让我们逗留于真理之敞开中,从而逗留于无之中(存在与无同一)。作为创作与保存的艺术揭示出世界的生成本质,而人就是在如此生成的世界中实存,任何本质领域都得在“无”之中才能被设置,所以美学反而是建立在“无”的运作中。艺术是无之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作为“无”的艺术乃是对“形式-内容”这台美学概念机器的克服。接着,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为历史奠基”,就把艺术拉到了最本源的地位。作为真理之生成的艺术是将存在创建了出来,而创建可以衍生为三个方面:赠予、建基和开端。赠予是对现成之物的溢出,建基是自行隐匿者的澄明,而赠予和建基其实就已经包含了开端之意。开端是领先、跃起和超越一切后来之物,可见开端就已蕴含终结。所以艺术不归属于一切已有的现成思想观念,艺术乃是作为开端的艺术,开端之际就有一种“冲力”进入历史,历史才开始或者重新发生,新的思想才得以展露。艺术是历史的引导者,艺术就是本源。依于艺术而居,也就是依于本源而居。 围绕这三个问题去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献,便可以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时代中如何去定义艺术的存在,从而给当代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