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问卷编制及相关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h79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网络成瘾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各种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讯排在第一位,各种其他种类社交网络应用也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智能手机以及4G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但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成瘾问题浮出水面,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身心造成损害。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而大学生作为社交网络使用的主体,其孤独感问题值得关注。由于社交网站的增多,人们的发言自由性较大,网络道德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个体道德品德发展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保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情感值得关注。因此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将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者区分出来,并研究其特点极为重要。同时研究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的相关关系可以从侧面更加了解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特点。本研究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社交网成瘾倾向问卷,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特点,探查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与社交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为日后更加深入研究社交网络成瘾奠定基础。本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综述,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成初始问卷。经过初测,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维度。修订后得到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正式问卷并检验信效度。二是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的特点以及与孤独感和网络道德情感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问卷进行施测,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分为情绪改变、强迫性及社会适应性三个维度。2、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社交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上,专业、是否独生,家庭来源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4、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强迫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社会适应性与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控制社会适应性和强迫性两个变量后,情绪改变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控制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强迫性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5、皮尔逊相关表明社交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道德情感相关不显著,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强迫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社会适应性与网络道德情感及其三个维度的相关不显著,控制社会适应性和强迫性两个变量后,情绪改变与网络责任显著负相关,控制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改变两个变量后,强迫性与网络道德情感及其三个维度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可塑性”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医学界,被引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后,其意义得到拓宽,主要是指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比如学习、经验、受伤等,使大脑发生的改变。大脑可塑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也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在运动训练领域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保密性降低了,因此运动员的个人先天条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研究本文是以我国举重运动员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