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既往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学业困难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学业困难的原因、对策以及学业困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学业困难大学生陪读现象的质性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从父母和学生双方的体验诠释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亲子陪读体验,以上海某高校的陪读大学生及家人为研究对象,深度访谈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陪读家庭,揭示学业困难大学生亲子陪读体验背后的心理特征,为大学生陪读这一中国特色的、饱受诟病却又现实存在的特殊教育状态寻找合理化空间,为高校理解、思考和应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工作提供实证参考,为被陪读大学生及其陪读父(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的框架,采用目的抽样,选取上海某高校的七位陪读家庭为访谈对象,其中陪读父(母)为7位,学生为5位。采用深度访谈、反思日志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运用诠释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诠释编码。
[结果]12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共计转录文本132663万字。基于陪读父母和学生双方的体验诠释其亲子陪读,最终得出陪读体验的内在特征:共包含4大主题,21个亚主题,4大主题分别为:陪读决策的博弈过程、陪读生活的家庭互动、陪读生活的获益性体验、陪读带来的反思。4大主题在陪读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彼此的关联互动关系较为突出。
[结论]本研究分别从父母和学生的体验出发,呈现了学业困难大学生亲子陪读体验的主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陪读作为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解决方案,可以对困难大学生的学业进步有所帮助,但需要陪读过程中的情感修复和认知反思、行为调整作为基础。(2)不同的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亲子陪读体验存在个体差异,但其体验的内在特征具有关联性。(3)高校陪读是学业困难大学生父母重塑亲子关系互动的一个机会,父母和学生都在过程中发生改变,共同促进亲子关系的修复与转变以及安全依恋关系的重建,并最终以分离-个体化为目标。(4)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亲子陪读体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受家庭、学校、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的框架,采用目的抽样,选取上海某高校的七位陪读家庭为访谈对象,其中陪读父(母)为7位,学生为5位。采用深度访谈、反思日志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运用诠释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诠释编码。
[结果]12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共计转录文本132663万字。基于陪读父母和学生双方的体验诠释其亲子陪读,最终得出陪读体验的内在特征:共包含4大主题,21个亚主题,4大主题分别为:陪读决策的博弈过程、陪读生活的家庭互动、陪读生活的获益性体验、陪读带来的反思。4大主题在陪读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彼此的关联互动关系较为突出。
[结论]本研究分别从父母和学生的体验出发,呈现了学业困难大学生亲子陪读体验的主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陪读作为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解决方案,可以对困难大学生的学业进步有所帮助,但需要陪读过程中的情感修复和认知反思、行为调整作为基础。(2)不同的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亲子陪读体验存在个体差异,但其体验的内在特征具有关联性。(3)高校陪读是学业困难大学生父母重塑亲子关系互动的一个机会,父母和学生都在过程中发生改变,共同促进亲子关系的修复与转变以及安全依恋关系的重建,并最终以分离-个体化为目标。(4)学业困难大学生的亲子陪读体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受家庭、学校、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