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8月,调查了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在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其中山东省12个地级市124个调查点、河南省2个地级市21个调查点。在山东省124个调查点中,82个点检出CCN饱满孢囊,检出率为66.13%;河南省21个调查点中有17个点检出有CCN饱满孢囊,检出率为80.95%。河南省CCN的发生程度重于山东省。山东聊城市和河南濮阳市相对较重。对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湖屯镇有CCN发生的地块进行了CCN田间水平分布调查。结果表明:靠近水源或者地势低洼以及靠近公路的地块CCN发生最为严重,并且逐渐向中间地块扩散。对山东泰安地区的CCN孢囊孵化条件的探索结果表明,CCN孢囊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有幼虫孵出,且孵化必须在湿润的条件下进行。低温(5℃)处理8周置于15℃下孵化为最佳的孵化条件,最大孵化率可达到70%以上;8月份为最佳的田间采样期,采集的CCN孢囊室内孵化量最多。通过室内发芽实验和温室出苗实验测定了八种微囊悬浮剂(阿维菌素、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灭线磷、辛硫磷、特丁硫磷、甲拌磷)和两种种衣剂(涕灭威、克百威)拌种方式对小麦种子的安全性。除涕灭威和克百威两种种衣剂对种子室内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其他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和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对种子相对安全,有机磷类药剂在正常使用剂量下对种子安全。有机磷类药剂能够造成麦苗苗期的畸形现象,但是随着麦苗的生长,畸形现象逐渐消失,植株恢复正常。rDNA-ITS-RFLP技术研究能直接观察到禾谷孢囊线虫种内ITS分子多态性,通过rDNA-ITS-RFLP分析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和河南省共15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变异。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AluI、AvaI、HaeIII、HindIII、HinfI、PstI、RsaI、TaqI)酶切禾谷孢囊线虫ITS区扩增产物,共产生了19条酶切片断。TaqI的RFLP图谱明显观察到avenae孢囊群体间的区别,彭德良对中国和摩洛哥禾谷孢囊线虫的rDNA-ITS进行了扩增,同时使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与本文得到的结果一致。此结果说明本文研究群体与先前研究的中国禾谷孢囊线虫群体不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