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全世界死亡原因中占主要地位的因素之一,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18万。而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0%,且约有6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丧失了手术机会。目前,TNM分期系统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但是由于同一分期内患者的生存期亦有不同,应寻找更好的生物学预后指标,用以指导治疗。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但肿瘤能否形成血管取决于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针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所设计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的进展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包括NSCLC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Poblet等研究显示不同血管标志物可用于鉴别肿瘤血管的异源性及其特性等不同方面,CD34只表达于已分化的内皮细胞,CD31可表达于已分化和未分化的内皮细胞。据此将NSCLC肿瘤微血管分为两类:已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目前,NSCLC中VEGF和MVD两种生物学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尚有争议,且基于不同血管标记物表达的肿瘤微血管分类与预后的相关性仍未得出结论。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用CD34及CD31分别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并按不同血管标记物表达将肿瘤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探讨VEGF的表达与两种不同类型肿瘤新生血管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在5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和21例正常肺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别以抗CD34及抗CD31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对血管进行分类。分析VEGF的表达、不同血管标记物测定的MVD值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生存期的关系以及VEGF的表达与血管分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在21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19.0%(4/21)。在51例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8.5%(40/50)。癌组织VEGF的表达与正常肺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EGF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均无明显相关(P>0.05)。随着TNM分期逐步增高,VEGF阳性表达率有增高趋势,临床中晚期(Ⅲ~Ⅳ期)的阳性率为89.5%,高于临床早期(Ⅰ~Ⅱ期)的7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34计数的MVD为11.67~35.67个/高倍视野,平均(19.42±6.07)个/高倍视野。CD31计数的MVD为24.00~103.33个/高倍视野,平均(56.48±18.76)个/高倍视野。已分化血管密度与NSCLC淋巴结转移与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均无明显相关(P>0.05)。未分化血管密度与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等方面均无明显相关(P>05)。4.VEGF高表达组生存曲线明显低于低表达组,Log-rank检验,χ~2=9.542,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分化血管高密度组生存曲线明显低于低密度组,Log-rank检验,χ~2=4.611,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分化血管高密度组生存曲线明显低于低密度组,Log-rank检验,χ~2=4.78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EGF的表达与未分化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08,P=0.449);其与已分化血管密度之间呈正相关,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0.88,P=0.539)。未分化血管密度与已分化血管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364,P=0.009)。研究结论:NSCLC患者VEGF表达越高提示其预后越差,生存期越短。MVD值与NSCLC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未分化及已分化血管密度越高,其预后均越差。VEGF的表达与已分化及未分化血管密度之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