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颅内恶性胶质瘤治疗药物脑靶向给药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颅内恶性胶质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约为5-10万人。其标准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加术后放疗。术后放疗平均生存期约为6-12个月。其化疗主要是基于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的治疗,但仍然几乎不能治愈,复发率甚高。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一种新型的第二代口服烷化剂,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近100%,广泛分布于全身。不仅对复发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等顽固性肿瘤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对间变性少突胶质瘤及颅内脑转移瘤(来自乳腺,肺,结肠,直肠及黑色素)也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
以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硬脂酸为载体,选择替莫唑胺为模型药物,采用现代靶向制剂技术,制备了脑靶向性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了外观形态学、粒径、粒度分布研究;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MZ的含量,经专属性和方法学认证,确定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度、稳定性等实验研究;建立了HPLC法测定血浆中TMZ的浓度,研究了脑靶向性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通过小鼠组织分布的研究,评价了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靶向性;探讨脑靶向给药治疗机理,力求对脑部肿瘤药物治疗局限的突破,为脑靶向给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TMZ-SLN)。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外观形态,SAS软件进行正态统计分析粒径及粒度分布,表面电位分析仪测定表面Zeta电位;低温超速离心法测定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动态膜透析法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特性,研究体外释药机理和释药途径;以替莫唑胺-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YD)水溶液为参比制剂,进行TMZ-SLN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学研究和靶向性评价。
结论:TMZ对颅内恶性胶质瘤的作用显著,但目前普通的口服制剂分布全身,脑组织分布少,对其他组织器官副作用大,除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外,还易产生骨髓抑制,对肝、肾等脏器也有一定的损害,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药物有效地靶向输送、浓集于脑病变部位,减少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指数。体外释放度和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MZ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半衰期约为注射普通水溶液的70倍;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学研究结果表明,TMZ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与水溶液比较,脑靶向作用明显增加,心、肝、脾、肺、肾等组织中TMZ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基本达到设计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