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严寒地区的混凝土工程,尤其是处于冻融环境下的结构,由于混凝土受到冻融破坏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了不同程度损伤,较大地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以及其安全。以至于许多混凝土结构因此而提前失去效用,没有能够满足预先设计的使用年限,从而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计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对混凝土结构物的抗冻融性能的分析和相关研究具有比较大的经济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混凝土冻融循环后试件的抗冻性能以及结构的寿命预测相关研究还是比较集中的,但是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规律和模型研究还尚少。本文通过对混凝土中单掺钢纤维、聚丙烯纤维以及钢-聚丙烯混杂纤维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本文对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初步探究了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分析和计算表明:从质量损失率、动弹性模量相对值这两个抗冻融性能评价指标来看,四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排序为: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普通素混凝土,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优于钢纤维混凝土,其中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在四组中最优。(2)对冻融循环后的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进行分析,同时建立了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不同纤维混凝土强度衰减模型。研究分析表明: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200次后,掺加了不同种类纤维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损失速率要大大慢于普通素混凝土,尤其是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弯性能,由此可知纤维的掺加可以对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有降低作用。各组混凝土抗压强度衰减模型和抗折强度衰减模型的精度均在0.97以上,说明建立的强度衰减模型和试验数据拟合的较好,可以比较好地预测不同种类的纤维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强度衰减的变化规律。(3)通过Weibull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和损伤度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概率理论以及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相关理论,建立混杂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方程。根据四组混凝土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建立的冻融损伤演变方程的决定系数依次分别是:0.988、0.985、0.992、0.984,各组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的精度均在0.98以上,说明损伤演变方程和试验数据拟合的较好。(4)利用动弹性模量相对值来描述纤维混凝土试件结构内部因冻融而造成的损伤程度,通过设计的冻融循环试验得出的试验数据,依据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对比分析两组的决定系数得出二次多项式建立的混凝土冻融衰减模型的拟合精度要高于指数函数建立的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并且二次多项式建立冻融损伤模型的精度均在0.994以上,该损伤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不同种类的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程度。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大气海洋环流模型以及广义线性模型,以降水和温度为主要参数,预测了西北地区16日归一化植被指数在未来2085年的变化趋势。NDVI数据通过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得到。年份
在计算机普及之前,小区主要用电费管理人员手工记账的方法管理电费财务,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适合整理和存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多说小区开始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山西所必须要抓好的一件大事。面对着科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抓住对外开放的机会。为此需要对山西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
<正>传贤、传子还是传制度?答案却在此之外。尽管现实永远比电视剧精彩,尽管掩上的朱门背后总有各种豪门恩怨上演,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创始人企业中的交班更引人注目。特别是在
采用一维气体引射器流动特性方程计算了该等面积混合引射器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性能参数,设计增压比为2.1~2.7,引射系数为0.392~0.651,综合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引射喷嘴数目为2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得手工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繁杂的规划业务,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规划成果的科学管理、精细划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自2017年习总书记
<正> 在生产玻璃纤维过程中,如何减少铂的消耗,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我厂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自1966年上海会议以来,学习兄弟厂的先进经验,坚持采用铂涂层,经过几
排序问题是一类重要的组合优化问题,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典的排序问题中,工件的加工时间一般被认为是常数。然而由于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被加工的工件的实际加工时间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的治疗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
现今知识经济发展下,各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更加注重高素质的、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的引进,这就加强了对社会市场上人才选拔的严格性.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综合素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