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亡魂共舞”——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死亡主题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1830-1894)是十九世纪最出名的维多利亚女诗人之一。在维多利亚时期,罗塞蒂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随着新批评的崛起,诗人的声誉逐渐下降。以至于今天,国内对于罗塞蒂和其诗歌的文学研究仍不多见,她的文学地位仍然被低估甚至忽略。因此本文作者选取罗塞蒂数量众多的死亡诗歌来研究这位女作家,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也被她极高的才情和优美的抒情诗歌所深深折服。本文侧重分析其死亡诗歌,希望可以由此打开通向深入研究克里斯蒂娜及其诗歌作品的大门。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一生都与死亡阴影紧紧相随,她有超过一百首诗歌与死亡相关,表达出她对于死亡的关切。其早期抒情诗歌将死亡视为世俗事物的破坏者,表现出她对于生命所持的悲观态度和自然主义倾向。有时,她的死亡愿望是由于在世俗世界无法找到真正的爱情所导致的失望情绪。罗塞蒂抒情诗中带有强烈的宗教性,她将死亡比作进入天堂或地狱的大门,将生命的痛苦解脱出来的最后安息之地。罗塞蒂诗歌中持续的死亡主题,有时是对于复活的宗教性渴求,有时是由于世俗世界无法满足的愿望而宣泄情感,这种时而世俗性时而宗教性的观点在她以死亡为主题的抒情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第一章首先探索罗塞蒂童年的经历和早期的悲观主义对她之后死亡意识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她之所以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与其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她的大部分诗歌表达了她结束现世生命的迫切愿望,不过这些诗歌中的期望却经常伴以突然出现的忧郁及哀伤情绪。在另一些诗歌中,罗塞蒂对于“睡眠”的渴望也与死亡紧密相连,因为死亡乃是最终的“睡眠”之地。   第二章试将罗塞蒂的抒情诗视为一个自足的主体,不去考虑其是否具有自传性质。换言之,本文作者将抒情主体和诗中的人物角色视为“他者”。作为抒情主体的“他者”,显示出罗塞蒂关心人类苦痛和最终的邪恶——死亡。与“他者”相对而言,第三章对于“自我”进行阐述。诗人通过“自我”主题直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之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自我”主题之下,罗塞蒂表达出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感情和对于人类的深深关切。“他者”和“自我”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人类的死亡主题,同时也是死亡在罗塞蒂抒情诗歌中的映射。   本文采用象征主义和意象派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罗塞蒂诗歌中的死亡主题,这种研究方式避免了与以前研究方法的重复,免予陷入人物角色的复杂定位中,直接反射出罗塞蒂对于死亡主题所持有的一般性认识。
其他文献
学位
体裁分析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语篇分析理论,已经受到学术界一直关注。在应用语言学界,该研究方法的焦点在于对学术语篇的分析。在学术语篇的各个语类中,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局,起
学位
1958年,农村刮“五风”,吴仁宝任华西村前23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召开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会议,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越升越高,最高报到亩产1万斤。轮到吴仁宝了,他使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