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正面临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危机,但真正的亲密需要稳固的自我感,这与共依附者在关系上的特征恰好相反。共依附是个体在失功能的家庭中,早期的发展受阻而习得的以他人为焦点、隐藏自我感受、失去自我认同等行为模式。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早期亲子经验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它会潜意识、自动化运行,从而影响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与加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共依附,可以反映出“内部工作模型”如何影响具有共依附特征的个体在不同亲密信息上的注意偏向。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共依附现状,共依附与人口学变量以及与依恋风格的关系;探讨不同共依附水平的个体在亲密信息上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研究一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随机抽取南昌某高校的5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共依附现状,并探讨了大学生共依附与人口学变量、依恋风格之间的关系。同时为研究二和研究三筛选被试做铺垫。研究二、研究三分别采用点探测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考察具有共依附特征的个体对不同亲密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共依附状况较为普遍,但多数处于轻度共依附水平,并不严重;(2)共依附在人口学变量上有差异。其中,男大学生在他人焦点、低自我价值感、健康问题和原生家庭问题维度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成长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在共依附总分和健康问题维度上显著高于成长地为农村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共依附总分、他人焦点、原生家庭问题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共依附与依恋相关显著,个体的依恋风格可以预测共依附水平;(4)不同共依附水平对个体在不同亲密信息上注意偏向的影响不同,共依附倾向高的个体对亲密感增加的亲密信息注意偏向源于注意警觉,对亲密感减少的亲密信息注意偏向源于注意维持。上述结果说明个体对不同亲密信息的注意偏向受到共依附水平的影响。最后,根据本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具体性建议,以应用在共依附的干预工作中,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