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使用安全性,本文于2014年和2015年在河南和云南两地进行了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田间试验。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山药植株和山药豆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土壤和山药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及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同时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上的长期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为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山药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吡唑醚菌酯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76.3%~97.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9.1%;二氰蒽醌经乙腈酸化提取,N-丙基乙二胺净化,方法的回收率在78.1%~96.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8%~9.6%,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吡唑醚菌酯在山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3~9.9 d,二氰蒽醌在山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3~6.6 d。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5~25.4 d;二氰蒽醌在河南和云南土壤中的降解速度较快,无法拟合消解曲线、计算半衰期。(3)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土壤和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在施药剂量为最高推荐剂量和1.5倍的最高推荐剂量,施药次数为3次和4次,施药间隔为7 d的情况下,末次施药3、7、14 d后,吡唑醚菌酯在山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5 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2 mg/kg,在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48 mg/kg;二氰蒽醌在山药块茎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在山药豆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本文给出了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山药上的合理施用建议:施药剂量为320~400 g a.i./ha,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4)研究了两种栽培方式对铁棍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影响。无架生长和有架生长的山药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 d和5.6 d;无架生长和有架生长的山药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d和6.0 d;无架生长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和有架生长植株中吡唑醚菌酯消解半衰期差别不大,但无架生长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为有架生长植株中二氰蒽醌消解半衰期的2倍左右。(5)对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在山药中的长期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在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GAP)条件下,吡唑醚菌酯的监管残留中值(STMR)为0.05 mg/kg,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85μg?kg-1bw?d-1,占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44.84%;二氰蒽醌的监管残留中值为0.5 mg/kg,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为0.52μg?kg-1bw?d-1,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82.25%,说明我国人群对于山药中吡唑醚菌酯和二氰蒽醌的慢性摄入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