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乡之间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亦也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大众媒介重要的报道对象,经常出现于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由于拟态环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大众媒介作为人们认识了解留守儿童的重要渠道,其塑造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也影响着人们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看法。本文选择最早关注报道留守儿童的《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的留守儿童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党报,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研究《人民日报》的留守儿童新闻,分析其塑造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建构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以及主流价值观对留守儿童的认知。本文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定量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分析留守儿童新闻的报道特征和留守儿童媒介话语,揭示了四种典型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并对留守儿童的媒介形象及其建构方进行了反思。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计,总结概述了研究背景,留守儿童和媒介形象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留守儿童报道的定量分析。笔者运用定量内容分析法,从篇幅、体裁、报道主题、报道态度、消息来源五个维度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人民日报》留守儿童报道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以消息和图片新闻为主;态度积极,以正面报道为主;消息来源单一,以官方信源为主;主题多样化,官方视角突出。第三部分是留守儿童媒介话语建构的典型形象,表现为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问题儿童”、政府和社会帮助下的“幸福儿童”、需要父母关爱与保护的“弱势群体”和少年早熟的“懂事孩子”四种媒介形象。第四部分是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笔者借鉴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从新闻图式、微观语义结构,以及风格和修辞手法三个层面分析了留守儿童新闻话语,解构了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第五部分是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建构的反思,揭示了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三个问题。首先,报道呈现出二元叙事特征,通过与“他者”的对立,凸显留守儿童的差异化特征,建构留守儿童的形象;第二是文本中留守儿童话语权普遍缺失,他们主要以行为受动者的群体形象出现,个体形象模糊;第三是文本中留守儿童形象标签化,导致他们的媒介形象与客观现实产生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