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汪曾祺并不占据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心位置,但这并不妨碍汪氏文学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汪曾祺的特立独行既不指向文艺界常道的先锋精神,也不代表“绝尘而去”的独善意志,在这个太多人将文学当作发泄、炒作或娱乐工具的时代,我们尚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一个平民对“生活之平凡、人之平凡”——这个现代人最不愿承认、也永无法摆脱的真相——的追问与呵护。中学语文教育界自新课改以来亦开始重视汪曾祺,新版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均增录了他的作品。身处于这样一个由语文教材悄然开启的汪曾祺群体阅读时代,作为教研者,我们有必要整合教材中的汪氏作品资源,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等问题。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绪论包括三部分。首先,阐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者将结合语文新课标关于文学教育、文化普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要求,对汪曾祺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进行思考与陈述。其次,总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最后,重点陈述本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汪曾祺作品的艺术特色与语文教育价值》)注重基础研究。艺术特色方面重点关注汪氏作品的“语言艺术”、“文本结构”与“美学风格”。语文教育价值的探讨除了需以作品的艺术特色为参照,还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文质兼美的汉语表达典范”、“回归生活的写作训练范本”、“冲淡平和的审美体验来源”、“展现民俗的社会文化宝库”是本论文探讨的汪氏作品的四个教育价值点。第二章(《汪曾祺作品的文学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尝试以《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为例,既进行文学赏析,也开展名师教学实录分析。我们将看到,同课异构激发教研火花,汪氏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正藉此传播。第三章(《汪曾祺作品的教学设计》)注重应用研究。该章将综合运用一、二章的研究成果,为出现在教材中的四个汪氏名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葡萄月令》《胡同文化》)各做一份教学设计详案。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且再次阐释汪曾祺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