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政府作为连接县级政府、城市与村(居)两委、农村的“节点”,其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施行。乡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是指乡镇一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合理运用自身的权力和职能,引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乡镇一系列的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以及对村镇人居环境的改善等行为,最大限度的优化乡镇生态环境,促进乡镇人居环境的提升,其具有治理的直接性和权力的有限性等特点。
本文基于X镇具体案例的分析,分别从治理主体、内容、方式、成效及问题五个方面梳理出乡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针对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参与度低,治理工作陷于被动,环保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治理效果难以持续的问题探究其出现的内在原因,认为影响其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主体行为逻辑冲突。企业,公众,环保组织有其各自的行为逻辑,在没有外部力量的作用下难以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第二,乡镇政府存在体制性困境。包括层层加码造成的权责失衡,钱少事多形成的财政拮据以及事多人少导致的形式主义。第三,基层协同治理场域的缺失。无论是公众还是环保组织在乡镇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基本没有可表达意见的空间,乡镇政府在环境治理任务的重压下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切实的问题反映渠道。
对此,在比较分析了多种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应对措施,首先,营造环境协同治理健康的法制环境,为基层协同治理的开展奠定法律基础。其次,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激励不同行为主体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再次,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最后,构造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强化后期的协同监督机制,为乡镇政府应对体制性困境提供思路。
本文基于X镇具体案例的分析,分别从治理主体、内容、方式、成效及问题五个方面梳理出乡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针对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参与度低,治理工作陷于被动,环保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治理效果难以持续的问题探究其出现的内在原因,认为影响其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主体行为逻辑冲突。企业,公众,环保组织有其各自的行为逻辑,在没有外部力量的作用下难以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第二,乡镇政府存在体制性困境。包括层层加码造成的权责失衡,钱少事多形成的财政拮据以及事多人少导致的形式主义。第三,基层协同治理场域的缺失。无论是公众还是环保组织在乡镇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基本没有可表达意见的空间,乡镇政府在环境治理任务的重压下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切实的问题反映渠道。
对此,在比较分析了多种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应对措施,首先,营造环境协同治理健康的法制环境,为基层协同治理的开展奠定法律基础。其次,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激励不同行为主体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再次,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最后,构造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强化后期的协同监督机制,为乡镇政府应对体制性困境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