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简称结脑,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脑脊髓膜引起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发病隐匿,与其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难以鉴别,缺乏快速、灵敏的诊断实验,导致诊断治疗不及时,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传统抗酸染色灵敏性报道不一,通常很难超过20%。改良抗酸染色是在传统抗酸染色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改进:脑脊液玻片离心法替代试管离心,在进行抗酸染色前对标本行破膜处理,其灵敏性及特异性均可达80%以上且可同时观察到细胞内结核杆菌,给结脑的诊断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对抗酸确诊的170例结脑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抗酸染色及细胞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70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且改良抗酸染色呈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抗酸染色及细胞学进行分析。结果:1脑脊液细胞学1.1脑脊液白细胞数结脑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波动于(0~5230)×106/L之间,24.5%患者白细胞数小于10×106/L,2.1%患者白细胞数大于500×106/L。1.2应用抗结核药物前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脑发病第4-5周与第1周相比,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激活性单核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1.3首次腰穿脑脊液细胞学与预后的关系所有病例以首次腰穿细胞学类型,分为淋巴细胞反应型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型组,正常细胞学组和混杂细胞学组四组,比较不良预后发生率,P>0.05。按脑脊液淋巴细胞比例,分为淋巴细胞比例<50%和淋巴细胞比例>50%两组,比较不良预后发生率,P>0.05。按脑脊液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分为嗜中性粒细胞比例<50%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50%两组,比较不良预后发生率,P>0.05。1.4抗酸染色阳性脑脊液的细胞学分型抗酸染色阳性脑脊液可以表现为各种细胞学类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型,64.1%抗酸阳性脑脊液中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中位数22%(95%CI:27.4%~37.3%)。2脑脊液抗酸染色2.1首次抗酸阳性出现时间首次抗酸阳性出现在发病1个月内的病例占总病人数的75.0%。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抗酸杆菌出现时间(据发病时间)为21.5(12.3,37.8)天;未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抗酸杆菌出现时间(据发病时间)为8.5(6.0,16.3)天,P<0.0001。2.2抗酸染色阳性时间与细胞学分型的关系结脑患者脑脊液首次抗酸染色阳性可以出现在病程不同阶段,可表现为各种细胞学类型,不同细胞学类型出现的时间分布无差异,均多出现在早期。2.3抗结核治疗对转阴时间的影响抗结核组46例,抗酸染色转阴时间为11(5.75,19.25)天;未抗结核组4例,抗酸染色转阴时间为6(4.25,10.75)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1结脑患者的抗酸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范围为(77.5~190.6)×106/L,多表现为淋巴细胞学反应,同时存在比例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2结脑初期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杂细胞学反应,自然病程的一个月左右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3首次腰穿脑脊液细胞学分类与预后无关。4结脑患者首次抗酸染色阳性的脑脊液细胞学可表现为各种细胞学类型,主要为淋巴细胞学反应,与所处病程时间无关。5结脑患者脑脊液首次抗酸染色阳性多出现在1月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会推迟抗酸杆菌检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