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研究,对比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缺损的优缺点,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临床依据,并对手术技巧做出探讨。资料和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6年1月—2013年8月住院手术治疗的22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21例患者得到随访。将患者分为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组(对照组),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组(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11例,分别对两组病例在1.手术时间2.术中出血量3.皮瓣成活率4.治疗成功率5.供区损伤程度,外观6.术后皮瓣及足部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等指标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月-24月,平均18月。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组内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分类资料用χ2检验,均数资料用t检验,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手术时间手术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8-125分钟,平均95±5.9分;治疗组手术时间85-131分,平均100±5.0分,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按手术中手术医生记录量作为计算依据,对照组术中出血量55-75ml,平均65.2±7.6m1;治疗组术中出血量50-70m1,平均62.3±8.9m1,无显著差别,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对照组10例中有一例出现皮瓣远端肿胀,水泡形成,对症处理后,皮瓣成活,无皮瓣坏死情况发生;治疗组11例病例中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约1cm发暗、肿胀、水泡形成,对症处理,无皮瓣坏死情况发生。4.治疗成功率术后一年内随访,对照组10例病例中有一例四月后出现感染复发,再次切开,去除钢板清创,伤口内抗生素液闭式灌注引流治疗一周后治愈;治疗组11例皮瓣成活,皮瓣质地良好,无溃疡及感染复发,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供区损伤程度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手术切口范围较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减少了5.2±1.2cm,大大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程度。6.术后皮瓣及足远端外侧感觉恢复情况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设计轴线为相邻两皮支穿出点的连线(腓骨肌腱的后缘),皮瓣内不携带腓肠神经。术后一年随访,两组皮瓣的感觉恢复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足远端外侧(腓肠神经感觉支配区)感觉的恢复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与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比较,用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血供丰富,成活率高,对供区损伤更小,可获得更好的外观及功能,足远端外侧感觉恢复好等优点;2.从外观及功能评价角度看,改良的外踝后穿支皮瓣是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缺损,钢板骨质外露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