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月刊》与抗战初期民族经济复兴思潮的建构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所未有的民族生存危机击打在中华民族的心头。面对国难深重,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与全面抗战时期相比,1931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有其不同之处。这一时期,中国党派林立,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统一,各党派争相夺权,形势错综复杂。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面对着抗战与建国的双重要求,在初期更多地是选择建国。如何调配这一时期的政府工作重心,这在思想界引起广泛讨论。各个阶层纷纷发起各类救亡运动,知识分子更是感到肩扛重任,他们筹办刊物,为谋求民族生存、复兴中华而奔走献计。在这种大背景下,1932年6月《复兴月刊》诞生。在《复兴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中,黄郛称“复兴”是“夫复有重新之义,兴待建设而成”,即在衰落时重新建设使其再次兴盛起来。围绕这个宗旨,《复兴月刊》从思想、实务等方面着手,探究各种救国救民的途径。笔者围绕《复兴月刊》与抗战初期民族经济复兴思潮的建构这两大点,展开论述。正文分四章:抗战初期社会语境下《复兴月刊》的缘起、《复兴月刊》经济复兴的话语体系探究、《复兴月刊》经济复兴之基点:农村经济与农业复兴,以及抗战时期《复兴月刊》对于统制经济的建构。第一章,抗战初期社会语境下《复兴月刊》的缘起,涉及:首先从国际宏观背景和国内微观背景上探究了抗战初期民族复兴思潮初涌下的现实境遇,包括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及法西斯主义抬头,以及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党派斗争以及“民族复兴”在报刊杂志上的兴起;在这种大背景下,《复兴月刊》诞生,探究其在初期如果论述民族复兴的可行性,来为今后刊物思想传播提供便利,以及中国建设学会与政党之间有何关联,来剖析刊物与政治背后的联系。笔者分析得出,《复兴月刊》宣传民族复兴思潮,是紧跟时代潮流的选择,其与国民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兴月刊》充当了国民党的口舌,也担任国民党的智囊团,为国民党献计献策。第二章,是《复兴月刊》经济复兴的话语体系探究,从中可以探究《复兴月刊》对于民族经济复兴的框架建构。涉及:《复兴月刊》对于中国经济复兴的话语建构与《复兴月刊》对于国外经济复兴拟态环境的建构。新闻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媒体通过采写编评,从众多的消息源中选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在它的描写中,世界呈现何种动态、中国呈现何种动态,免不了刊物本身的主观看法。那么,《复兴月刊》又是如何建构经济复兴的框架,如何把经济复兴的观点转嫁给所拥有的受众呢?在建构这一框架时,它本身所蕴含的规律又是如何?这是笔者论述的重点。第三章,是抗战时期《复兴月刊》经济复兴之基点:农村经济与农业复兴,里面讲述了世界经济恐慌下的中国经济恐慌以及农村经济与农业复兴的话语建构。第四章,抗战时期《复兴月刊》对于统制经济的建构。该章阐述了“统治经济”在中国传播的概括,后重点论述“统制经济”概念的变迁——“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宣传的变迁——政府角色调整与宣传态度变革以及“统制经济”国际环境的拟态建构——苏联的“计划经济”与法西斯的“独裁经济”。通过分析《复兴月刊》对于抗战初期经济复兴的阐述,笔者探究当时民族经济复兴的话语体系。从当时大的社会语境着手,以全局角度阐述期刊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再从都市与农村的金融沟通以及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抉择两个角度来论述该刊物的民族经济复兴路径以及深究背后各种权力之间的斡旋。这是对1931-1937年这一阶段“民族经济复兴”思潮研究的补充,也是对《复兴月刊》这一刊物研究的推进与完善。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是民族地区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环节。文章探讨了建立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防范机制的可行性及现实依据,并针对如何建立健全民族地区
古代文人开创的雅集形式有大小之分,小雅集更为多见,但都离不开诗、酒这两种媒介。诗酒之乐转而留迹于书者,更觉得珍贵。诗书并茂之翰墨,彰显一种快意的人生。文人之千古风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