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康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瘢痕疙瘩辨体—辨病—辨证分析与中药外治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thirdpine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归纳蔡瑞康教授诊治皮肤病的学术经验。对瘢痕疙瘩(Keloid,K)患者进行辨体、辨病、辨证分析。观察自制中药外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24例K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研究。对154例K患者的总体及分型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血瘀证诊断标准》等对154例K患者进行血瘀证及兼证类型调查,测定43例K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5例K患者的不同分型皮损进行超声及皮肤镜检查。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观察自制中药软膏、酊剂外用治疗K疗效。对自制中药作用后的体外培养K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活性、Ⅰ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细胞毒性进行检测。结果:①与正常人比较,K患者属湿热质、瘀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气虚质的百分比增加;男性、女性、17~45岁患者属湿热质的百分比增加;男性、36~45岁患者属瘀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17~25岁患者属痰湿质、阴虚质的百分比增加;与痤疮患者比较,与痤疮相关K患者属阴虚质的百分比增加(p<0.05)。②K发病年龄11~30岁占81.17%,有家族史者占25.97%,皮损累及部位依次为胸、背、下颌、四肢、腹腰臀,主要诱因为痤疮(48.70%)、毛囊炎(35.71%)。87.50%胸背下颌多发型K由痤疮诱发,54.90%、23.53%胸部单发型K由毛囊炎、搔抓诱发,四肢多发型、混合型K与瘢痕体质有关,手术居胸外单发型K发病诱因的首位。③99.35%K患者属血瘀证,兼证类型依次为湿热证(61.44%)、气滞证(34.64%)、痰湿证(26.80%)、气虚证(1.31%)。与正常人比较,K患者中切变率30-S、5-S全血粘度值、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的病例数增加(p<0.05)。K皮损内呈缺血或缺动脉血状态,浅部血管数目、分布及形态异常,依皮损分型不同而血流状态及浅部血管表现亦不同。④与积雪苷比较,自制中药软膏外用治疗K12周后,从靶皮损疗效评估、严重程度总评分、分级三种方式判定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一定浓度下,自制中药提取物作用后K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增殖活性降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减低,MMP-1表达增高,VEGF表达呈双向性改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高。结论:运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诊治皮肤病是蔡教授的学术特色。K发生与某些中医体质类型有关。K临床类型不同其发病原因亦不同。K存在着血行瘀滞以及血液流变性异常、皮损处微循环障碍。自制中药软膏治疗K疗效满意,该药从多方面影响着K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性状。
其他文献
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亚硝酸钠(NaNO2)与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为检测高铁血红蛋白(Met Hb)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激发波长514.5 nm,血红蛋白取自健
受传统观念和不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影响,大学生就业仍存在片面追求高薪、体面职业的现象。应尽快完善我国毕业生就业机制,大力深化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树立
目的1.观察大鼠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前、中、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NC)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盐酸氟桂利嗪对其的影响,以了解CSD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中枢之间的联系
针对左岸金矿螺杆空压机组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启动及运行可靠性差、供气压力幅值变化大、电能浪费严重等问题,采用西门子S7-300PLC控制单台变频器进行“一拖多”双循环软启动变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确诊患者随机均分为浮针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各64例,浮针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治疗,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治疗。
目的:观察克痹骨泰胶囊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44例,B组52例,C组54例。A组给予克痹骨泰胶囊口服治疗,B组
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因其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际都与屈原极其相似,故引为同调.其诗歌怀悼先贤, 继承了屈骚哀怨的表情艺术;抒写悲苦愁怀,体现了屈骚的“骚怨”精神;沿袭屈骚的诗
为了研究师生互动效果,寻找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分别将翻转课堂及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两个平行班级的药理学教学中,由同一教师讲授同一章节内容,并对课堂教学过程
由于钢管和混凝土的相互作用,二者优势互补,圆钢管混凝土(以下简称CCFST)柱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耐疲劳、耐冲击等优点。国内外学者对CCFST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
目的:以风痰瘀阻证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脑醒丸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等),及对血液流变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