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有关翻译标准的问题不同的理论家也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以原文为标准,有的以译文为标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起了众多理论家对于译者的兴趣。但是之前的研究没有系统的讨论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自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以后,译者的地位才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其“译者为中心”的思想真正地突出了译者的主导地位。翻译适应选择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简单的说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加上译者的选择。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其中译者的适应体现在译者对“能力”、“需要”和“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上。译者的选择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以及译文风格的选择上。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译本进行研究。目的是说明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是怎样具体的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基础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长存,正是因为适应了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来源以及此理论在研究领域的运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四个角度阐述了《红楼梦》的研究状况。这四个角度分别是语言学角度、语用学角度、文化角度和翻译史角度。对于《红楼梦》,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历时很久远,角度也很广泛。本文从译者的角度来阐释《红楼梦》译本的产生过程。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个理论框架下研究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的时候适应了哪些因素和进行了什么样的选择。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胡庚申以及他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第四章体现的是译者的适应,其中译者对“需要”的适应包括对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成就的适应。译者对“能力”的适应包括对双语、双文化以及翻译风格的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原文、委托者以及读者的适应。第五章体现的是译者的选择。译者的主导地位主要通过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来体现。第六章是结论部分。通过第四,第五章的分析可以得出,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体现了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其中译者适应的是需要、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的是翻译方法,包括音译加注释、直译、直译加注释和意译。以上是作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对杨译本《红楼梦》的分析所得,同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红楼梦》的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