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每年经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日益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出现。社会对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还缺乏客观的了解和合理的评价,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专业知识技能较差、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心理不成熟等问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作为大学毕业生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之路上需付出更多的艰辛。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两个角度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从政府、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对策。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结构的界定,认定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取、维持和必要时重新获取就业的能力,将就业能力结构界定为由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六个方面组成。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初测问卷”(分独立学院毕业生版和用人单位版),通过初测及初测分析结果修改问卷,形成正式问卷。运用正式问卷对广西区内4所独立学院570名毕业生、76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此探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整体情况、各种能力之间的相关情况、不同背景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各层面能力有无差异、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情况与用人单位分析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各层面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团队合作能力最强,其他依次是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各层面能力之问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问题解决能力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程度最高。三、不同背景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计划组织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政治面貌的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毕业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毕业生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社会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与没有相关经历的毕业生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就业能力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独立学院毕业生所拥有的就业能力是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获得岗位)和成功就业(符合个人预期)的决定因素。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就业,不仅需要独立学院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还需要政府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外,作为就业主体的独立学院学生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