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居儿童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之首。其中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简称急淋)的发病率最高。随着临床危险度分型诊治、化疗方案及支持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使得儿童急淋的治愈率已明显提高。目前国际上对于临床危险因素的选择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在众多的临床危险因素中早期治疗反应因其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更能准确反应宿主、疾病及治疗之间的综合疗效,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分析总结采用2004年中华儿科学会血液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疗建议(简称04方案)诊治的儿童急淋的治疗反应和相关因素,探讨泼尼松敏感试验、诱导治疗D19骨髓反应及诱导治疗D33骨髓反应在儿童急淋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统计分析2004年10月~2007年6月按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疗建议(简称:04方案)进行MIC及临床危险度分型诊治的88例急淋患儿。分别于诱导缓解治疗D19及D33进行骨髓形态学检查。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生存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组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比较采用Correlate相关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分析独立因素的影响。结果:1儿童急淋泼尼松敏感试验敏感组(Prednisone good response, PGR)与不敏感组(Prednisone poor response,PPR)间患儿初诊时T系急淋比例有显著性差异[8.45% vs 37.5%(P=0.044)]。急淋患儿的泼尼松敏感试验敏感性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r=0.279,P=0.009)及T系急淋(r=0.276,P=0.014)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诱导治疗D19骨髓反应与泼尼松敏感试验敏感性有显著性相关关系(r=0.318,P=0.005);D33骨髓完全缓解情况与泼尼松敏感试验敏感性及D19天骨髓反应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2 8例PPR患儿4年EFS为50%±25%,80例PGR组患儿4年EFS为54.97%±8.65%,差异无显著性(P=0.9013)。3诱导治疗D19骨髓反应M1组的患儿4年EFS为56.23%±11.41 %;M2组患儿4年EFS为65.57%±13.71%;M3组患儿4年EFS为50%±30.36%,3组患儿4年EFS无显著性差异(P=0.52)。4诱导治疗D33骨髓反应情况:63例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5例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例不缓解(non-remission,NR);CR组患儿4年EFS率为68.7%±6.75%,5例PR患儿中4例失访,1例接受二次诱导治疗并达到CR2,但达CR229个月后复发,NR组患儿失访。5 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诱导治疗D19骨髓反应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1泼尼松敏感试验敏感性与T系急淋及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有显著性相关关系;与D19天骨髓反应有显著性相关关系。2泼尼松敏感试验不敏感的患儿和D19骨髓反应为M2和M3的患儿经过调高危险因素的强化疗治疗后仍能达到CR,但易复发,需要更强的化疗或选择其他治疗手段。3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诱导治疗D19骨髓反应有独立的预后价值。4 D33的骨髓反应与泼尼松敏感试验及D19骨髓反应的结果不完全相协同,而且分别有其对预后的评估作用,因此需要联合泼尼松敏感试验、D19骨髓反应和D33骨髓反应对儿童急淋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