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对虚幻心理状态以及心理过程可控性的理解。梦是典型的虚幻心理状态,同时做梦也是一个不受个体意志控制的过程。因此儿童对梦的理解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儿童对梦的理解的早期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对梦缺乏心灵意义上的理解。由此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是实在论者。随着方法上的改进,研究者发现学前儿童就能理解梦的心理属性,而不像皮亚杰所认为的缺乏区分真实和非真实、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能力。随后,有研究者探讨了儿童对梦的起因和可控性的理解,但还有待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儿童对梦的起因的理解与对梦的心理属性的理解一样反映其区分真实和非真实、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能力的发展。而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则反映了其心理洞察力的发展。同时在国内,我们暂时还未见到有关儿童对梦的理解的研究。 基于上述的研究状况,本文期望通过研究探讨儿童两种认知能力的发展:(1)区分真实与非真实、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能力;(2)心理洞察力。同时积累新的关于儿童对梦的理解的研究资料。本文一共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参考国外研究的方法,考察年幼儿童是否已经理解梦具有非物质性、自享性和虚幻性;研究二,初步探讨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和可控性的理解;研究三,针对研究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考察4~6儿童对梦的起因的理解;研究四,探讨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理解在小学阶段的发展。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3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梦的心理本质;4岁儿童已经理解梦具有非物质和虚幻性,但还没有认识到梦具有自享性。到了5岁,儿童则已经理解梦的三种心理本质。 总体上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的理解接近了成人水平,他们认为具有与某事物相关经验(包括亲身经验和思维经验)和知识的人更有可能梦到该事物。4~6岁儿童在偏好如何影响梦的理解上与成人不同。在正偏好上,4~6岁儿童倾向于认为人会梦到偏好程度较高的事物,而在负偏好上,4~6岁儿童没有这种倾向。成人则无论是正偏好还是负偏向上都倾向于认为会梦到偏好程度较高的事物。 4~6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存在缺陷。4~6岁儿童还不能认识到做梦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接近80%的4~6岁儿童认为个体的意愿能够控制做梦。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做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但是即使到了9岁,儿童对梦是不可控的认识还是不稳定的,会随着任务难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结果表明年幼儿童就具有区分真实和非真实、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能力,而不像皮亚杰所认为的要到6或7岁之后,儿童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年幼儿童对心理过程的可控性理解存在缺陷。随着心理洞察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到做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但即使到了9岁,儿童对梦是不可控的认识还是不稳定的,会随着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会有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