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枝共聚法制备耐高温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及工艺优化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p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酰亚胺多孔微球集合了聚酰亚胺高的热稳定性、低的介电性、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多孔微球比表面积大、存储能力高、密度低、易功能化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关注,应用主要在低介电材料、催化剂和药物载体、药物存储和缓释、微反应器及色谱分析等领域。  近年来在多孔聚酰亚胺薄膜、泡沫材料领域的研究广泛,然而却少量的研究在聚酰亚胺多孔微球方面。本课题组在前期提出一种制备聚酰亚胺微球的体系:非水乳液体系,有效地避免了质子溶剂及水分子的影响,成功地制备了固含量较高的聚酰亚胺微球。在研究中通过引入小分子,SiO2模板剂等方法以制备聚酰亚胺多孔微球,但得到的孔洞结构及分布不佳,且重现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结合非水乳液法,通过引入聚丙二醇单甲醚接枝侧链,将线性低聚物以化学共价键的形式接入到聚酰亚胺主链上,再经过热降解处理使接枝侧链从聚酰亚胺基体脱离,得到聚酰亚胺多孔微球。该方法所制备的聚酰亚胺多孔微球耐高温、形貌良好,多孔结构明显且分布均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聚丙二醇单丁醚的功能化修饰  将聚丙二醇单丁醚(PPGOH)进行端基改性,聚丙二醇单丁醚中的羟基与溴乙酰溴反应得到以酰溴基团封端的聚丙二醇单丁醚(PPGBr)。研究过程中选取1000及2500 g*mol-1分子量的低聚物进行端基改性,改进了工艺流程,并对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精制及产物纯度的估算。结果证明已成功合成PPGBr,并且产物纯度大于72%,为后续接枝共聚反应垫定了基础。  (2)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将二胺单体(4,4'一二氨基二苯醚)与等物质的量的二酐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溶液聚合形成聚酰胺酸(PAA)溶液,通过PPGBr末端的酰溴基团与聚酰胺酸中的羧基发生酯化反应使PPG接到聚酰胺酸主链上,得到聚酰胺酸接枝聚丙二醇单丁醚共聚物(PAA-g-PPG)。再将该溶液分散至稳定的非水乳液中,经两步亚胺化固化得到聚酰亚胺接枝聚丙二醇单丁醚(PI-g-PPG)微球。通过红外、氢核磁共振、热重及示差扫描量热法对得到的接枝共聚物进行表征,当PPG加入量为30 wt%时,接枝共聚物球形形貌及单分散性最佳;PPG的接枝率约67%~70%,随着PPG加入量的增加耐热性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聚酰亚胺多孔微球的制备与致孔机理探讨  接枝共聚微球经过一定条件的热处理,低聚物侧链降解除去得到了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微球形貌良好,孔结构明显且分布均一,孔径约100 nm。通过一系列表征测试分析,考察了热处理温度与压力与对低聚物侧链降解的影响,低聚物分子量和接入量对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孔形貌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低聚物的降解程度。在热处理温度为300℃、热处理压力为710 mmHg时得到的多孔结构形貌最佳,低聚物已完全降解,孔结构明显均一,PPG含量为40 wt%时,比表面积为56.926 m2/g,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接枝低聚物法制备聚酰亚胺多孔微球的致孔机理。
其他文献
目前,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有机--无机电活性功能材料是一种电子-离子的混合导体,通过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可以实现对离子的吸附和脱附,其在离子交换、化学传感器、电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聚合物聚苯胺(PANI)是一种研究最广泛的导电材料,其具有低成本,高导电性,结构易修饰,质子酸可掺杂性等优点,一般在酸性条件中使用。层状α-磷酸锆(α-ZrP)是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
螺原体(spiroplasma)是柔膜菌纲中一种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与节肢动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在系统发育学上,螺原体与芽孢杆菌纲及其他营自由生活的厚壁菌门的细菌亲缘
随着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加剧,了解植物的耐盐机制,培育抗盐作物已成为迫切任务。目前为止,人们对钠转运与植物耐盐关系的研究比较清楚,比如抑制钠离子(Na+)吸收、促进Na+外排,将过量Na+区室化,减少Na+在细胞内,尤其是细胞质中的积累。同时,环境和细胞内过高的Na+浓度造成钾(K)营养的缺失。如何维持植物胞质Na+/K+平衡对提高植物耐盐性至关重要。K+和Na+之间的物理化学特性十分相似,Na+能竞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现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是稻曲病的病原真菌,在穗部形成的稻曲球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稻曲球产生
  探究在极高铁蛋白情况下,绝经后妇女的骨转化指标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5年间入院的病人26例,其血清铁蛋白均高于450μg/L,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
会议
地球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太阳中的紫外线有较强的吸收作用,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但伴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在逐年增加。当氟氯烃类化合物到达大气平流层的顶部时,会被光降解而释放出氯原子,这些氯原子可以催化臭氧分子转化为氧分子,进而消耗臭氧层,使地球大气层的臭氧层变薄,进而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对地球表面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关于增强紫外
该文对实际气体的统计热力学模型及气液相平衡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在实际气体的统计热力学模型的计算机模拟中,介绍了实际气体的统计热力学,并对抽象的相空间进行了模拟;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