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包括辣椒疫病在内多种重要的作物病害。化学防治是防治该病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等已用于辣椒疫病的防治,但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检测了云南,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地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分析了病原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机制,评估了嘧菌酯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代价。华中师范大学开发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噻菌酯,以及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的发酵代谢产物四霉素在国内尚未登记在辣椒疫病防治上,也未见对辣椒疫霉病菌活性的报道。本研究测定了不同生活阶段辣椒疫霉病菌对四霉素和苯噻菌酯的敏感性,建立起相应的敏感基线,评估了这两种杀菌剂与其他卵菌病害防治药剂间的交互抗性和对辣椒疫病的保护和治疗防效。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南方五省辣椒疫霉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较高且菌株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野生种群中已经存在嘧菌酯抗性亚种群。抗性菌株的频率为43.21%。对嘧菌酯敏感的辣椒疫霉病菌在V8培养基上的生长受到嘧菌酯和水杨羟肟酸(SHAM,50μg ml-1)的联合抑制,而抗性菌株则生长正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嘧菌酯抗性菌株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137位上的氨基酸发生G137R突变,即由甘氨酸(GGA)突变成精氨酸(AGA)。与敏感菌株相比,嘧菌酯抗性菌株的适合度,包括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和致病力等并没有显著降低。此外,辣椒疫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和噁唑菌酮的敏感性也比较低。综上,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南方地区辣椒疫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发展趋势。2.四霉素强烈抑制辣椒疫霉病菌的几个生活阶段,其中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四霉素更敏感。辣椒疫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四霉素的敏感性均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分别是1.18±0.91、0.64±0.42和0.63±0.30μg ml-1。四霉素与双炔酰菌胺等6种常用的卵菌病害防治药剂之间无交互抗性。此外,接种条件下四霉素对离体辣椒叶片上的辣椒疫病表现出良好的保护和治疗防效,且保护作用要强于治疗作用。四霉素在施用浓度为90μg ml-1时,保护防效为63.8%,治疗防效为48.5%。盆栽试验中,90μg ml-1四霉素保护防效为56.4%,治疗防效为52.7%。以上结果表明四霉素有用于辣椒疫病防治的潜力。3.苯噻菌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的几个生活阶段也具有较强抑制活性,其中孢子囊形成阶段对其最敏感。辣椒疫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对苯噻菌酯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分别是1.84±0.24、0.60±0.10和4.44±0.27μg ml-1。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等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不显著。苯噻菌酯可以极大地降低离体辣椒叶片上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施用浓度为150μg ml-1时,苯噻菌酯保护防效为54.3%,治疗防效为31.6%。接种条件下,苯噻菌酯对温室盆栽辣椒幼苗上的疫病具有保护和治疗防效,150μg ml-1苯噻菌酯保护防效为83.8%,治疗防效为58.9%。由此可见,苯噻菌酯也存在用于辣椒疫病防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