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苏杭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词,是文学中最风情妩媚的一段,用精美的文字,抒写词人真挚的赤子之心;宋代苏杭,是“地上天堂”,是江南风情最淋漓尽致的所在。春风十里香的江南名郡,笙鹤瑶天般的浅酌低吟,当苏杭遇到宋词,是天堂之地迎来了天籁之音。宋词与苏杭,是艺术世界与现实地理最流光溢彩的交汇,这一交汇是通过词人这一中介来完成的。文献资料中所保存的词人在苏杭的游踪行迹,为客观证明宋词与苏杭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文章首先对宋代苏杭现实状况和宋词中的苏杭描写分别进行陈述论证,通过对两地客观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镜像加以对比,来突出词人对苏杭的文学选择。在此基础上,考察和汇总115位宋代词人的苏杭行迹,并加以理论探索,用词人的客观活动来印证宋词与苏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章历史上的苏杭形象。文章从文献记载和历史发展两个层面论证了苏杭两地同宗同源,是江南的两朵并蒂花,在宋代作为“地上天堂”一起步入了辉煌时期。接下来,从江南佳丽之地、东南繁华都之、文人雅集之所、风月温柔之乡、世俗宜居之地等五个方面全面再现了宋代苏杭的天堂盛况,对广为流传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了充分的注解。第二章由现实中的苏杭形象转到了宋词文本中所呈现出的苏杭风情,以白居易《忆江南》的写作顺序为导引,从景和情两大角度对苏杭的词学形象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苏州和杭州在宋词中展现的共同的江南风貌,然后分别对宋词中杭州和苏州的景观风致进行归纳挖掘,并考察了宋词对于苏杭两市的选择性书写。在苏杭情感方面,着重从闲情、柔情以及悲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宋词中苏杭的多情一面。通过前面两章对苏杭现实形象和词学形象的对比,后两章集中解决现实苏杭和词学中的苏杭产生交汇的媒介和途径。词人行走苏杭无疑就是苏杭和词学发生关联的主要途径,文章对词人在苏杭的行迹进行了实证和理论两方面的考察。第三章以考证为主,汇总了宋代115名词人在苏杭的行迹游踪,并把词人的游踪概括为祖籍、游历、仕宦和流寓四类,以表格的方式做了统计。数据表明:两宋时期,除晏殊、李之仪、黄庭坚无明确的文献证明其有苏杭之行以外,宋代主要词人均在苏杭留下了游踪。第四章在第三章考证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解读了词人、词作与苏杭的关系。首先,文章分析了宋代词人追慕苏杭的原因,并指明文人交游是词人融入城市的主要途径,也是大量苏杭词创作的动机。文章把交游作为词人、词作和城市关系的切入点,探讨了词人在苏杭交游的词学意义。对词人而言,苏杭为他们提供了“疗伤”的乐土和安享人生的福地,同时也一度是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对于苏杭而言,以范仲淹、苏轼为代表的词人,一方面最为官员,为当时的苏杭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作为文士,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提升了苏杭名气,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文修养也为苏杭增添了深厚的人文气息,推动了城市的形象建设。对于杭州而言,宋词更是记录了杭城在两宋时期变迁的整个过程。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第三章对宋代主要词人苏杭行踪的考证和汇总,既从时空角度再现了各位词人在苏杭的行踪、典故和遗迹,又用客观事实证明了词人和苏杭,词作和苏杭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来论证宋词和苏杭间客观存紧密的联系。文章对词人苏杭行迹进行考证时,不拘泥于词人的籍贯,而用流动的视角跟踪词人的行迹,将具体的作家作品和苏杭真实景观紧密相联,让词人作导游来牵引一次苏杭之旅。宋代各个词人的行迹叠加在一起,就是整个宋词在苏杭的发展轨迹。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宋词与苏杭之关系是词人共同选择的结果,也是宋词与江南关系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论述了汽车尾气催化剂载体用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并对影响其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温度是影响汽车尾气催化剂载体用氧化铝相态及比表面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900℃为最佳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国民素质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文化是现实人对提升自身素质价值认同的思想观念,而实现了的这种价值认同的文化思想观
本文从人类性别决定、性别分化以及性别畸形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人类的性别形成是SRY基因主导、多个基因共同参加、体内其他生理条件有序协调的表达过程;人类性染色体数目或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实际,列举了数字、公式、定理、不等式、幂、集合、最值、极限、坐标图、几何图等10种数学模型方法在生物学知识归类中的应用。
本节以杠杆平衡演示实验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层层铺垫、巧设"路标"引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19世纪末,世界工业企业掀起了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潮流,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出现。此时,中国的民营工业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苏南地区出现了八个重要的企业集团,即无锡的荣氏集
本文由七章组成,主要比较性地考察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革命路向上的关系。第一章导言,简要梳理马克思之前的三次哲学革命,探讨哲学的四重秉性,然后从“哲学的革命”和“
科幻文学在中国已历经百余年发展,但一直处境尴尬,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名称含混、价值错位、理论研究匮乏。由此导致科幻文学在八十年代“清污运动”中遭受重创。九十年代,科幻
为探究销售人员情绪劳动、自我效能感与组织认同的关系,采用情绪劳动量表(EL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组织认同量表(OIQ)对重庆市主城区450名销售人员施测。结果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