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高中生自我认同和人际交往问题的兴趣起源于研究者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思考。高中生抑郁自杀和校园暴力的社会事件使研究者发现,高中生与父母和同辈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难以产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认同,继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面对压力和情绪选择了向内输入的抑郁、自杀或向外宣泄的暴力行为。进而,在社会事件的思考下,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可以对高中生学习适应、学生校园生活、青少年亚文化等相关领域或主题的研究提供实证基础与后续探究的可能。此外,研究者在中学阶段的异地求学经历也使研究者关注中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从社会事件的思考和个人经历出发,本研究希望探究以下问题:1.D校高中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与教师和同辈群体交往?2.D校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同发生了哪些变化?3.D校高中生自我认同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以福建省D校作为研究案例,对求学于D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田野研究,观察和记录学校生活中高中生在不同场域的行动和表现,并通过学生的访谈分析学生行动背后的实践逻辑,探讨高中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选择行动策略、调节目标以及自我认同;通过展现高中生在学校生活的行为表现,反思人际交往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符号互动论作为主要视角,具体得出以下五点研究发现:第一,学校生产了以成绩为内在条件、以“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为外在概念的“好学生”符号形象,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断内化形象符号,使“好学生”形象成为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工具。第二,学生对“好学生”形象的认同依据学生实践“好学生”角色的程度而定。升学几乎是实践“好学生”形象的核心内容,学生在成绩形成的同辈竞争关系中重新认识新时空、新群体内的自我。第三,“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为外在概念的“好学生”形象,使学生开始倾向于关注与教师和同辈互动的“自我”,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差异化表现是学生维持自身形象的印象管理策略。可是,课堂场域的无声互动也使学生们消失在课堂内,他们被迫“隐形”。第四,社团提供学生构建新形象和身份的另一渠道,这一渠道的实现依赖于学生行动和同辈承认,同时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现了社团提供学生“好学生”形象建构的可能。此外,当个体行动与他人评价相悖时,个体会陷入自我实现与身份认同的断裂之中。第五,学生的自我认识经历了从以成绩为核心的单项因素向多项综合因素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自我同一性并逐步走向自我认同。学生不是被成人规训和塑造的角色,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成为积极参与身份构建的行动者。基于研究发现,研究者有以下建议:1.学校应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抓手,有效利用学校丰富的社团资源,构建综合、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2.学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以构筑“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3.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为了避免角色内冲突,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