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LDVT形成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危险程度、LDVT的好发部位及实验室检查的高危指标。2、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病风险因素,尝试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临床量化评分分级系统。方法:第一部分: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US)检查并由临床确诊为LDVT的住院患者607例,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同期无LDVT及LDVT病史的患者57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L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血栓病人初次来就诊的临床表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的发生部位及血栓患者的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第二部分:连续选取疑似LDVT的住院患者共677例,评估上述研究所得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计算其比值比(OR值)。根据流行病学中的OR值≤0.3时有强关联,0.3~3.0无明显关联,≥3.0时有强关联,≥10.0时有极强关联,赋值分别为0、1、2、3分。对每位研究对象的LDVT发病风险进行量化评分,绘制ROC曲线。得到发生和未发生LDVT的分界点,根据分界点划分级别,初步建立一套LDVT发病风险的量化分级系统。结果:第一部分:607例患者中,发生于左下肢的为414例(占68.2%),右下肢为193例(占31.8%);94.6%(574/607)的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其中以下肢疼痛和肿胀居多,分别占83.7%、85.0%;98.2%(599/607)的血D-二聚体(DD)大于0.5mg/l,33.8%(206/607)血浆纤维蛋白原(FG)大于4g/l,30.0%(183/607)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正常为2-3);发生LDVT的患者中年龄大于等于40岁的人群、近期接受过骨关节手术史或盆腔手术,有肢体活动受限、近3年血栓病史,盆腔恶性肿瘤、肺部恶性肿瘤、其它部位恶性肿瘤、患有心脏病、患有二型糖尿病、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症、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3年以上静脉曲张史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LDV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本组677例研究对象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确诊LDVT患者为226例,没有出现LDVT的患者为451例.根据OR值及其赋值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评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11分、12分LDVT发生的构成比为11.34%、12.63%、18.18%、26.23%、30.65%、36.84%、40.31%、52.08%、57.78%、64.44%、81.58%。通过ROC曲线分析,出现及未出现LDVT的最佳分界点为7分,其最佳敏感度为54.04%、特异度为81.63%、阳性预测值为68.14%、阴性预测值70.95%。LDVT发生的危险程度分级:1级:≤3分(血栓发生率≤11.98%);2级:4-6分(血栓发生率18.18%-30.65%);3级:7-9分(血栓发生率36.84%-52.08%);4级:≥10分(血栓发生率≥57.78%)。结论:1.病史和临床表现与LDVT形成有关,大部分血栓患者存在发病危险因素,但是否形成血栓与危险因素的程度相关,值得临床予以评估;2.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可作为主要筛查指标,其中D-二聚体价值最大;3.单纯将发病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级,便于对未出现症状的LDVT进行预测,提高LDVT的早期诊断能力;4.发病风险评分系统能够为临床评价LDVT发病危险程度提供初步较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