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西安市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互动影响关系;而两者相互协调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全面系统地进行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地相互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探讨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作用。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城市人口日益膨胀、经济收入稳步上升,导致城市高速度、高密度开发;交通需求迅猛增长,机动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由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要构成的传统结构向机动化结构转变,城市化与机动化的双重作用,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土地利用问题。与西方等城市相比,中国所面临的是:怎样发展机动性使之更好地与城市布局有机结合,以免重复后工业城市的老路。西方国家针对西方城市展开的研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特有国情。   本文以影响城市发展的交通问题为着眼点,以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为切入口,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国外的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西安市为例,分析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问题;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的土地利用,从城市空间结构、片区土地开发及邻里土地开发的层面探讨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的适用情况。  
其他文献
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信息传播日益广泛和快捷,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
材料和建造方式是建筑实践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研究建筑的形式、研究建筑的空间或是研究建筑的功能,一切围绕建筑问题展开的讨论都无法脱离材料和建造方式这一根本。同时,研究
本文希望介入建筑师和结构师的中间领域,以钢构大跨平面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构思和艺术表现为中心,就钢构大跨平面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特点、造型规律、建筑意义等作较为深入地探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中心广场--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通过对其更新设计的调研基础上,提出社会转型期中城市中心广场场所与行为互动的设计建议。 论文分为4
紧凑城市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思想,逐渐从宏观渗透到中微观层面。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大量城市资源,承载了多重城市功能,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功能的高效运转成为中心区可持续发展
我国陕北地区河谷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显著,河谷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己越发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空间形态。陕北地区河谷城市面临着城市建设用地缺乏和城
在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土地的级差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城市边缘成为城市扩展和蔓延的主要地区。论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划
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大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城市地区也随之成为当代大城市发展的目标,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空间组织形态。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型式,迫切需要在借鉴发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尤其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出现了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劣、人类生存空间不足等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当地上空间被大量开发,却并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然而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着文化遗产等人类共有的精神文明成果屡遭漠视与破坏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