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植被对PM2.5阻滞效应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已引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人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秸秆焚烧过程可产生大量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北京地区秸秆焚烧对PM2.5的年均贡献约为11%,最高可达44%。其中,一次污染物排放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二次产物的研究和数据较少,无法实现对秸秆焚烧的精细化防控。此外,秸秆焚烧污染物为地表排放,地面植被对污染物起到了吸附、阻滞的作用,目前关于地表植被对地面附近污染物的吸附阻滞效果如何,还不清楚,需要开展系统的观测或者模拟实验来评估地面植被的滞尘效应。本研究针对秸秆焚烧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自主设计加工了秸秆焚烧模拟舱和小型室外光化学烟雾箱,对玉米秸杆焚烧排放烟气在自然条件下的大气光化学过程进行了探索性模拟研究。测得焚烧时烟气平均NOx浓度为6.70±2.02 mg/m3,平均PM2.5浓度为54.38±41.56 mg/m3。测得NOx排放因子为12.76±4.11 g/kg,PM2.5排放因子4.89±3.30 g/kg。通过表征实验确定了烟雾箱各项参数后,在秋、冬、春季展开光化学模拟实验。各组实验中,均出现O3的累积和PM2.5的浓度增加,发生了典型的光化学反应。本研究测得秸秆焚烧烟气中98种VOCs,暗箱采集到的VOCs总浓度平均水平为158.980±24.852 ppb。反应过程中增加最多的物质为乙醛,减少的主要为乙烯和丙烯。出现由烯烃向含氧VOCs转化的现象。测得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41种。秸秆焚烧标志物左旋葡聚糖在一次颗粒态有机化合物中的浓度最高,占58.28%。经历光反应后,糖类组分占比平均减少44.17%;正构烷烃平均增加19.54%;芳香酯类平均增加20.01%。即使冬季的紫外辐射较弱,也足以使秸秆焚烧排放的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对植被阻滞地表大气PM2.5的效应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外场观测,发现植被对颗粒物具有吸附阻滞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国槐与大叶黄杨在I1 h后对颗粒物的阻滞量接近饱和。所有植物均对颗粒物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植物对50-2500 nm的颗粒物影响最为显著。在10-10000 nm,五种植物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65.14%(国槐)、59.10%(玉簪)、55.81%(月季)、49.59%(绣线菊)、43.74%(大叶黄杨)。国槐的平均吸附率高于其他植物,可能是由于乔木丰富的枝叶结构起到了有效的吸附拦截作用。通过计算PM2.5在不同时间段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沉降通量和沉降速率,确定了这些离子在森林系统上方的沉降特征。在鹫峰中观测的8种离子的总沉降通量大于奥体中的总沉降通量。树种和气象条件的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白天总沉降通量高于夜间。在鹫峰和奥体中SO42-的沉降通量最大,而其他离子在这两个采样点显示出不同的特性。与沉降通量相似,鹫峰中所有8种离子的沉降速度均高于奥体,白天的沉降速度高于夜间。研究还表明,沉降速度受摩擦速度、树种和气象条件(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两地植物叶片中,NO3-、Ca2+、SO42-的浓度均高于其它无机离子。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表现出更好的滞尘能力。
其他文献
四川省大邑县在精准审视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以镇带村、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思路,建立"产业党支部",注重整村推进,强化龙头项目,发挥驻村干部作用,产业扶贫取得了一
身体部位可划分为头部、胸部、腹部和盆腔,对各部位的自动识别可以通过其包含的代表性器官的检测实现。对原始二维Haar-AdaBoost方法进行改进,根据器官的实际物理大小使用固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报告,2016年,全球范围内有1040万新发病例,167万人因结核病而
红壤水稻土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但面临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而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土壤环境化学领域一直受到强烈关注。本文以
对国内31个省级政府档案网站(港、澳、台除外)进行网络调研发现,我国政府档案网站存在公众参与水平参差不齐、参与方式创新不足、参与层次有待提升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本文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大量史料为支撑,以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法滥觞、初建、发展的各时期法律文本为标识,整体按现代部门行政法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喂瘤胃液制备物对羔羊肠道黏膜和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瘤胃液制备物对新生羔羊肠道黏膜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影响。选取50只初生体重接近的新生羔羊
起源于生物湿法冶金行业的生物沥浸技术正扩展到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如污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去除等。本课题组近几年来致力于污泥无害化处理的研究,采用生物沥浸技术处理城市污
为掌握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客观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有效控制杭州湾重金属生态风险,本文对1996~2012年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
目的研究紫杉醇脂质体与奈达铂联合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01-2017-06,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