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关于取保候审的讨论无疑是刑事诉讼法界的焦点之一。2003 年 3月 29 日至 30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英中协会主办的保释制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员在充分对英国的保释制度与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比较后,提出借鉴保释制度来改革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而娱乐圈中的刘晓庆取保候审事件,则更是吸引了受众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关注。取保候审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自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这一措施在同犯罪作斗争,保证诉讼顺利进行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积极有益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也暴露出诸多弊端,需要加以完善。作者从理论以及实践入手,分析现行立法和司法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剖析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诉讼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实证的方法借鉴各国的保释制度,有针对性、全方位的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加以改革,使其更具操作性。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使论述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历史探源和诉讼价值。作者首先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探究,并通过对新<WP=4>旧刑事诉讼法中取保候审制度规定的比较,肯定了现行取保候审制度的先进性,与此同时,笔者还进一步论证了取保候审的诉讼价值。文章的第二部分考察了国外三种类型的保释制度,并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比较。由于司法传统和诉讼模式的迥异,不同法系国家的保释制度都拥有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也呈现出共同的优点,值得去借鉴和学习:①都对羁押在法律上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防止滥用;②对保释作了非常广泛的规定,使得保释能被当事人自由的利用;③保证了保释程序的正当化;④特别强调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⑤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第三部分立足现实对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一方面在立法层面上存在着七大问题:适用条件的不确定性;程序的非正当化;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保证金问题的不规范;期限争议;监督机制的缺失;交接程序的缺乏。另一方面在执法层面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涉及到执法人员观念的滞后、执法不规范以及执法环境的苛严等诸多因素,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取保候审制度良性、健康的发展,亟待改革。但改革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作者在分析比较两种改革方案后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完善”。第四部分论述了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取保候审制度是解决超期羁押-这一社会顽疾的良药。其次,取保候审制度与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所设定的标准存在距离,根据“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理应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再次,改革取保候审制度是自我完善和科学化的要求。第五部分作者明确了构建取保候审的理念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①法律规制要以“七化”作为改革的方向;②强化执法措施;③引进配套措施。作者希望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有所创新:①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执行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仅涉及到执法人员观念上的障碍,还关注到了其存在的执法环境因素。②改革取保候审制度选择完善论的必要性。③关于构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完整而具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