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PPP模式的引入,不仅缓解了政府部门资金短缺的压力,使得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也提高了基础设施的供应能力。然而PPP模式下的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众多、合同关系复杂,导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风险因素多,风险程度高,能否有效的对项目融资风险进行管理是项目成功融资的关键。因此,探讨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因素及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和预警,对我国PPP模式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首先,对PPP模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和项目可销售理论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明确了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而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概念和特点;与此同时,对融资风险和预警理论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其次,通过文献归纳的方法并结合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识别出30个融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发放问卷,共回收84份有效问卷;进一步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均值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识别出20个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因素,同时运用熵值法对20项关键融资风险因素求权重并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然后,根据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建立了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结合三角模糊数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构建了集成三角模糊数和模糊综合评价的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预警模型;为了论证模型的可行性,论文选取北京地铁四号线PPP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分析的结果论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后,对PPP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预警结果从政府部门、私人企业、风险分担机制、监督和纠偏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