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法制备GNPs/Cu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及强化机理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全球信息化的新潮流。随之在电子封装的应用领域内,对于芯片的功率的要求也逐渐加大,因此为了适应电子封装的使用需求,封装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标准也随之提高。而单一的传统金属材料,已经难以满足大功率芯片的封装要求,由此,研究人员们开始通过添加某种增强体,来使所得到的复合材料,在尽量保留铜金属优良性能的同时,尽可能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目前有人通过添加金刚石作为增强体来改善其性能,虽然在导电、导热等性能方面有显著提高,但由于金刚石硬度较大,无法进行机械加工,限制了其的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具有高导电、高导热、优异力学性能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作为增强体,以纯铜金属作为基体,利用球磨工艺、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轧制优化工艺制备出满足项目热力学、电学、力学性能要求的GNPs/Cu复合材料。本文首先研究了复合粉体的制备工艺。首先对原始铜粉进行片状化球磨处理,最终确定当球磨转速为300r/min、球料比10:1、助磨剂比为2:1(无水乙醇)、球磨时间为2h时,铜粉球磨片状化效果最好,铜粉粒径范围由1~3μm增大至15~50μm,平均粒径大小为35.31μm,厚度为50~500nm;而后将石墨烯与得到的铜片进行混合球磨处理,经研究当球磨转速为200r/min,球磨时间为2h,以无水乙醇作为助磨剂时,得到的复合粉体没有氧化现象且石墨烯分散的较为均匀。进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探究SPS烧结的工艺参数对制备的复合材料密度、致密度、电导率、热导率、硬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经研究当烧结温度为1020℃、烧结压力为40MPa、烧结时间为10min、脉冲电流为2/1/1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光滑无明显缺陷,密度高为8.58g/cm3、致密度可达97.2%、热导率为379.8J/(m·℃)、电导率为83.7IACS%、维氏硬度为87.3HV。随后对复合材料内石墨烯在轧制变形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经研究:1、随着轧制温度的提高,石墨烯层数减薄效果逐渐减低,缺陷数量也随之减少,当轧制温度为20℃时,石墨烯减薄至1层左右,当轧制温度为700℃时,石墨烯层数在2~5层之间;2、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大,石墨烯的减薄效果提高,当轧制压下量为3%时,复合材料中的石墨烯层数约为5层,当轧制压下量为10%时,复合材料中的石墨烯层数约为2层;3、随着轧制总变形量的增大,石墨烯层数也在不断减小,从原始复合材料的10层左右,减薄至2~5层之间。最后对轧制优化后的复合材料进行导热、导电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得到结论:1、随着轧制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提升程度越小,但同时复合材料的导电率改善程度较大,当轧制温度为20℃时,复合材料的硬度最大可以达到132.4HV,较原始复合材料提升了51.7%,导电率增大至89.7IACS%,提升了7.2%;当轧制温度为700℃时,复合材料的硬度提高到113.8HV,较原始复合材料提升了30.4%,导电率有较大提升增大至95.2IACS%,提升了13.7%;2、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大,得到复合材料的硬度最大值从103.2HV增长到126.6HV;但当轧制压下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导电率较为良好,增大至95.2IACS%;3、当轧制温度为700℃时,在压下量为80%时,性能最好,硬度及导电率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分别为113.8HV和95.2IACS%。
其他文献
硬质合金材料在勘探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硬质合金的韧性和加工性较差,需要与不锈钢进行钎焊连接制备复杂构件。在服役过程,硬质合金和不锈钢形成的复杂构件会在焊缝处发生腐蚀现象,研究硬质合金与不锈钢的钎焊接头的耐腐蚀性,为勘探工程提供服役稳定性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钎焊接头腐蚀机理与防护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工艺参数方面,钎料合金及钎焊接头的微观结构对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研究。
军事装甲领域需要出色的装甲材料。因此,本文以军事防爆防护为研究背景,研究了空心球/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夹芯板的抗爆性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并制备Al2O3空心球/Al多孔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并探究了其夹芯板结构在空爆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本文使用ANSYS/LS-DYNA建立了铝基多孔复合材料夹芯板在空爆载荷下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以背爆面的最大挠度为抗爆性能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以面板的残余挠度,迎爆面的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于轻质薄壁、复杂曲面构件的需求大幅增加,对构件成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刚模拉深已经难于满足要求。充液拉深作为一种用液体代替传统刚性模具的成形方法,在薄壁复杂构件的成形中获得更加均匀的壁厚分布,这得益于在充液拉深过程中建立起了摩擦保持效果;同时,充液拉深成形件具有较高的精度,这与充液拉深时液压的施加可以减小成形件拉深过程中的回弹密切相关。本文在圆筒形
超精密加工指能加工出具有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和亚微米级几何形状精度表面的技术。用单晶金刚石刀具进行的切削过程通常被称为单点金刚石切削加工,是实现超精密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最初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国防相关需求的光学加工。如今,单点金刚石切削加工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包括国防和商业应用领域的精密光学自由曲面制造,以及功能性表面的制造。微圆弧金刚石刀具是刀尖圆弧半径小于100μm的圆弧刃金刚石刀具,可以
方钴矿热电材料在中温段(500-550℃)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经济实用性,已在深空探测领域和汽车尾气废热回收领域实现了良好的应用,但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对器件接头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钴矿在应用时需要与电极连接组成热电发电器件,在连接过程中需要考虑接触效应问题、元素扩散问题和热膨胀系数匹配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连接中间层能够同时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制备了 FeCoNiC
微结构表面以其优越的减磨、光学、超疏水等性能,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而要想让微结构表面达到理想的性能,需要加工出较高的形状精度和超光滑表面。目前,表面微结构加工方法有铣削和车削等方法,其中采用微圆弧金刚石刀具的车削法以其原理简单、效果优良等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加工技术。要想加工出高精度、高质量的微结构表面,对于刀具本身的质量必然也是要求极为严格。随着当前微圆弧金刚石刀具的刃磨质量越
光固化涂料由于其固化速率快、节能环保等优点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但是在复杂的三维表面、填充体系或者膜厚较高的涂层,树脂无法完全固化,导致紫外光固化在涂料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发一种既可以通过紫外光辐射固化,又可以通过暗反应固化的树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市场价值。本课题首先以γ-缩水甘油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THPA)、三种丙烯酸树脂(丙烯酸羟乙酯HEA、季戊四醇
复合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产生固化变形,从而形成制件偏差,偏差影响着产品装配的质量。与金属零件不同,复合材料制件往往采用共固化热压罐成型技术,其结构和成型过程的复杂,需要对产生的偏差进行量化表达,建立与影响因素相关的制件偏差模型,为制件和装配体的偏差分析和补偿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结合复合材料制件结构特点,通过研究复合材料制件固化变形影响因素对偏差的影响,采用新一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建立非均匀有理B样条(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世界上应用时间最早、范围最广的抗生素之一,检出频率高,污染范围广,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系统都有极大危害。生物法是处理SAs经济实用无二次污染的有效方法,但SAs对微生物的抑制、微生物对SAs降解效率低、功能菌流失等问题限制了生物法的推广应用。为解决以上问题,获得制备周期短、表面性质好、易于固液分离、对SAs有良好耐受性和降解效能的菌丝球降解体系是本课题的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大型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应用领域对于大型装备装配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目前大型装备性能不高、装配质量低的问题却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为提升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提高大型机械、船舶、风洞与航空航天等大型复杂产品的装配精度与性能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大型复杂装配关键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