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特定的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某种需要。人要生存、发展,必须要从事获得利益、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社会活动。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根据。在社会活动中彼此之间所产生的关系,构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物质的、经济的利益关系是主要的,在诸利益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应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矛盾,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容纳和共存。我国当代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及阶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不断得以协调的过程。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为研究基础,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在公平正义理论框架内,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索利益协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利益协调失衡的表现和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的原则和路径,使其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理论的开放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从而解决利益协调失衡问题,以期达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围绕“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利益协调”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为第二部分作重要铺垫。第二部分: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了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利益协调的力度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从马克思主义利益协调理论的指导,生产力的发展为利益协调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经济体制保障,制度建设的保障四个方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利益协调失衡的表现和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协调失衡,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城乡隔离体制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及法制不健全的影响;市场经济本身功能缺陷的影响;正确利益意识缺失的影响等。第四部分: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完善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原则;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原则;注重公平和公正原则;安定有序原则:保护合法利益原则。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的路径。完善利益协调的路径包括:建立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安全的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其中,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正核心;安全的利益补偿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