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青春之歌》的评价史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观其在长达50多年的评价历程中,无论是文学史书写还是读者的接受批评,其游走轨迹的不平衡性和戏剧性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不确定性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也为审视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和理解经典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坐标。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春之歌》长达半个世纪的评价历程进行恢复性梳理,以期能够建构起历史变迁意义上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和经典的流动性品质。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政治”历时性的梳理《青春之歌》的评价,通过原初的争论、版本修改和影视演绎观其经典地位的形成,而对文革时期的尴尬境遇和文革后重复性解读的呈现则是展示了文学作品在动态的经典化历程经历冲突、筛选和遗弃的必然命运。   第二部分通过不同时段的文学史对《青春之歌》的书写,并辅以《红岩》在文学史中编排次序上的变化和《小城春秋》淡出文学史视野的命运,试图找寻出动态文学史恒在背后经典作品固化和流动的悖论性存在。   第三部分是针对90年代对作为十七年经典序列中《青春之歌》的再解读进行梳理,由于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读者亦或是批评家期待视野的变化,使得对《青春之歌》的评价也从单一的政治视点中走向多元生成,视点的流动性解读一方面剥离出一些不可预见的新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典的解构问题。   本论文通过评论和文学史书写的并力推进,力图在《青春之歌》的评价史中,找寻出政治化--去政治化的政治--文化研究(也即革命一政治化到现代性--文化研究)的评价模式的变化,以及《青春之歌》的经典品性和经典化历程。  
其他文献
本刊根据国外近期的资料编写。文中内容似有振聋发聩的警示点。 The publication according to recent foreign data prepar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seems to be a
通过室温拉伸、弯曲、冲击、硬度试验及金相分析,对Q345E低合金钢与14NiCrM0 10 6V低合金钢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R50-6实芯
2014年8月26日下午,华硕X99系列主板媒体技术体验会在北京日坛公馆举行。来自大陆以及台湾地区共百余位IT知名媒体记者到场,目睹与倾听了华硕最新旗舰级X99系列主板最新产品
1999年8月,扶绥县岜盆乡岜伦村的马汉杰只身来到南宁学习养鸽技术。学习结束,他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250对种鸽,开始大干起来。也许是养殖技术不过关,种鸽生下的乳鸽没几天就死
运动是体验最早,也是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之一。运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所有的语言都应该运用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语言编码并把它投射到其它的概念域。因此,运动事
为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不断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最近,江苏省铜山县个私协会党总支在非公企业中开展“三家”活动。所谓“三家”是指:企业创建组织——为党员安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可以说是美国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一部历史史诗。小说真实再现了美国20世纪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