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区域社会文化史角度,以长期积累的中外文文献史料和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非文本史料为基础,对清末以来位于广西北部毗邻金秀大瑶山的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弥补西南民族地区天主教传播史体系中,作为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广西板块”,以便让学界更加关注与东部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特点有所不同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教会。作者认为,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族山区的百年传播与发展,对当地瑶族教民的信仰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放弃传统宗教信仰而皈依天主的原因复杂而多元,天主教文化与瑶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内部某些相适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是瑶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本土化历程在于,通过瑶族所特有的迁徙频繁和婚姻形式等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乡村教会的“宗族依附性”,也无都市教会的官府和绅士势力的强力介入,从而使得天主教成为广西北部瑶族山区保存至今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绪论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国—区域—广西三个递进角度,对天主教史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史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按照天主教在桂北土养槽瑶族山区的传播过程、传播原因和传播特点分为三章,即文中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系统梳理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山的传播与发展历史,分析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历史与现状,展现出当地瑶族教徒在信仰和生活上所经历的“百年变迁”。第三章是运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格拉克(Glock)为首的美国宗教学界提出的“短缺与皈依”理论来分析瑶族教徒外力因素的“短缺”,再从传教士与道士之间较量的人为因素,瑶族文化与天主教文化之间相适性的内部因素,以及作为催化剂效应的个人因素和偶然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土养槽瑶民皈依天主之原因。第四章共三节,以土养槽山区教会嬗变规律为关注点,着重探讨天主教在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本土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即:山区教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前两节讲瑶族教徒内在动力,最后一节讲外国传教士的外力支持。第一节通过瑶族教民村开教史个案考察来论证瑶族教徒频繁迁徙导致各瑶寨开教。第二节通过对瑶族教徒普遍存在的“入赘上门”等婚姻形式所构建起的“婚姻圈”、“信仰圈”和“族群圈”重合的婚姻网络的论述,来说明这种婚姻网络对山区教会发展的关键作用。迁徙频繁体现出教徒之间地缘远近和宗亲血缘关系,婚姻网络体现教徒之间婚姻亲属关系,以这两种血亲关系为标准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成为瑶族山区教会发展的独特的内在驱动力,带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规律,第三节则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笔下的瑶族教徒和山区教会来说明外国传教士对少数民族山区教会的特别“关照”。结尾部分包括结余、后记和参考文献。第五章即为结余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未成熟的想法为笔者未来研究取向提供相应的思考。